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韩书力:我不认为连环画穷途末路了(图)

韩书力:我不认为连环画穷途末路了(图)

2016-06-06 10:20 文章来源:人民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韩书力《邦锦美朵》 27×27cm 1982年韩书力《邦锦美朵》 27×27cm 1982年

《连环画报》是上世纪70年代早期全国第一个恢复的美术类媒体,在当时这是唯一可以发表艺术作品的平台,所以很多艺术家都创作过连环画。那时我20来岁, 也参与到连环画创作当中。《白山红缨》是我的第一套连环画作品。1973年春天接到任务,我就去长白山体验生活,秋天交稿。后来我去西藏工作,创作了一些 藏族题材的连环画。

我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是1978年创作的《猎人占布》和1981年创作的《沙恭达罗》。《猎人占布》不是出版社约稿,而是我在《西藏日报》读到一篇同名文 章,深受感动,自主改编绘制的。为了创作,我一个人去了哲蚌寺体验生活,与当地僧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可以说没有经过那种零距离的接触体验,画不出这个稿 子。稿子是彩色的,与其他人以及我之前的作品都不同,我尽量把自己直观感受到西藏的山水、人文之美表达出来,这后来也成为我报读中央美院研究生的“敲门 砖”。画《沙恭达罗》是在我研究生阶段,与创作《猎人占布》不同,我没有去过印度,主要是在学校图书馆查找资料,了解印度的雕塑、服饰艺术和民族风情。这 两部作品前者是主观直接感受,后者通过间接材料,创作经验不同。

《邦锦美朵》是我的研究生的毕业作品。最初我没有确定创作主题,想去西藏寻找感动我的题材。当时每个学生出去考察,不管去哪只有250元的经费。我拿着这 笔钱到了西藏,在当地杂志上发现了《邦锦美朵》的故事,一种非常纯洁善良的美,我又一次被感动了。当时物质上比较困难,西藏只有一家新华书店,我常去看一 本画册。店员就说,你就买下吧。可是我真的买不起,我带着速写本去临摹。在西藏坚持了8个月,每一幅草图都画了两三遍。1982年夏天我带着成稿回到学 校,贺友直老师看了许多遍,十几天后才给我通过的答复。画面中我借鉴了西藏唐卡的艺术形式、石器时代彩陶的纹路、古代青铜器的纹饰、阿拉伯艺术风格等,画 在高丽纸上。这种画法与过去连环画的画法都不同,老师们的接受也需要过程。我尽可能兼顾连环画内容的连续性,更多的是希望追求每一幅画面的独立审美特征。

这样的连环画创作经历对我后来的艺术创作有很大的影响,连环画家应该具有“导演”的眼界和胸襟,用绘画演好一场戏,也锻炼了把握、经营主题的能力。在连环 画大量的创作中不断尝试也偶然获得了许多艺术效果。比如当时画藏族同胞的羊皮袄时,无意中用很脏的颜料在高丽纸上得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这种方式直到现在 我还会使用。

连环画在中国历史中有很大的作用,比如敦煌的佛教故事,也可以看做是一种连环画。图像对老百姓有很深的教育意义,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现在科技进步了,电 视、电脑、手机很先进,讲好中国故事的途径越来越多。国外的卡通动漫占据了我们先前空白的领域,这都是社会的发展过程。有人说是不是连环画要穷途末路了? 我个人不那么悲观,我认为社会的发展不会影响到优秀连环画的生命。恰恰相反,在快餐式的文化消费结构中,像贺友直先生《山乡巨变》那样划时代的作品会更加 凸显出来。我是乐观的,这种乐观不是说像过去大家都来画,而是说有志于连环画创作的朋友,对艺术孜孜以求、真情投入,一定会争取到自己在将来的一席之地。 (韩书力系西藏美协主席)

来源:人民网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