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看起来的确是一趟浑水,尤其在事关“民族大义”之后,水变得更浑了。而事件本身不过是有人质疑北师大受赠的文物是赝品,类似的事情在国内已经发生多起。既然明知道人们质疑受赠的文物是赝品,拿出来鉴定一下不就可以了吗?
然而,问题的复杂性就在这里,什么样的鉴定才具有打破僵局、澄清事实的公信力呢?
事件背景
疑似京师瓷(图片来源网络)
“京师瓷”事件:2016年7月,邱季端先生捐赠6000多件古陶瓷给北师大,成立中国古陶瓷博物馆。然而,该批古陶瓷的真伪却受到质疑,正反双方通过网络展开激辩,一时之间各种“阴谋论”“利益集团”“文脉保卫战”甚嚣尘上……引发收藏界广泛关注。
鉴定不清,水变浑
都说古玩行水深,其实,确切地讲是水浑。在古玩界混久了都明白,古玩行从古到今都是遮遮掩掩的买卖,鉴定是很私人的事情,往往难以说清楚。那种因买错赝品愤而自杀的情节,现实中少之又少,更多的是“交学费”退货,或者不声不响地将赝品转手出去。“京师瓷”这么个“秃子头上的虱子”,怎么能够掰扯这么久?不是拉大旗作虎皮,就是搞法律援助什么的,关键还是在鉴定不清。
由此可见,没有暴露在阳光之下的鉴定才是水最浑的地方,而文物鉴定才是这一趟需要彻底澄清的浑水。
没有公信力,哪里来的春天
对于文物艺术品行业来讲,公平、公正、客观、准确的文物艺术品鉴定及价值评估就是行业的良心和行业的公信力。
近年来,除了闹得沸沸扬扬的“京师瓷”事件,收藏界亦是地震频仍。这边深圳“最大”民营博物馆馆长才闹了一出“失联”,那边天津“著名”瓷房子主人就被抓,怎么会这样?行业没有公信力,纯靠忽悠,泡沫越吹越大,当然要破。有媒体做过调查:在2007年之后成立的大艺术机构,没有一个成功案例。说起来难以置信,而事实的确如此,中国艺术品市场一直处在一种混乱的投机与激情驱动下的畸形状态,艺术品金融化步履蹒跚,艺术品投资名不副实。原因很简单,谁会把资金投向一个遮遮掩掩的没有任何信誉的领域。况且,没有权威的鉴定,艺术品的质押、继承、税务、司法、捐赠等等,诸方面都成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艺术品行业的健康发展。中国文物艺术品行业如果连这点公信力都建立不起来,却要空谈什么做强做大文化产业、艺术春天、文化复兴等等,都是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