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碚:总的来看,影响产业发展的三大要素包括资源、技术和文化。在工业化早期和中期,资源和技术对于产业发展的作用会很强、很明显。不过,在工业化后期,文化因素的影响会更远。
在改革开放头30年的快速发展中我国的资源优势很明显,要素投入成本低,通过成本优势吸引大量资金投入,从而实现快速发展。后来,我们发现光有资源不行,还得有技术。如今,我们的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仅有资源和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依靠文化。不一样的文化氛围,对资源利用和技术发展也会产生不同效果。比如,互联网在我国形成了淘宝这样的产业形态,因为中国人的消费文化更青睐“物美价廉”。但互联网在德国助推了工业4.0,实现了互联网技术和生产过程精致制造的高度结合;而在美国,互联网则成了颠覆性的创新工具。
从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看,一是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注重细节,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二是认真规范。绝不投机取巧,确保每道工序、每个流程都符合质量要求,对产品采取最严格的检测标准,不达要求绝不妥协;三是专注专业。摒弃浮躁、不忘初心,专注于自身领域,绝不停止追求进步,不断提升产品服务;四是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过程不仅是为了获得物质性报酬和社会认同,更重要的是热爱工作、珍惜岗位,以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工作;五是勇于创新。工匠精神不是一成不变,守成守旧,而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针对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反复改进,找到最好的结果,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创新的过程。
营造追求卓越的制度环境
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更好弘扬工匠精神,使工匠精神成为优质产品之“魂”?
马建堂:我国要成为真正的“匠人之国”“匠心之国”,需要将工匠精神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与建设制造强国和经济强国结合起来,与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结合起来。要立足我国劳动力数量庞大、人民创业创新积极性高涨的现实,在“众”和“创”上多做文章,在社会氛围和机制保障上多下功夫,在职业教育上多想办法。
要借“双创”东风,使工匠精神成为亿万人民创业创新的价值追求。“双创”和工匠精神互促共进,工匠精神是提升“双创”的跳板,“双创”是培育工匠精神的熔炉。“双创”和工匠精神,核心都在于“众”和“创”,就是激发亿万人民的热情和活力,人人是创新之人,处处是创造之地。在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汇聚一个个精益求精、追求细节的“微行为”。通过组织变革、科技研发、工匠技能合作共享,每个人做擅长之事,每件事有擅长之人,实现创新资源的大融合。
要形成尊重工匠的社会氛围和制度环境。过去我们尊称人为“师傅”,现在称“老板”;过去几级工很自豪,现在好技工很难找。这说明现在工匠的社会地位不高、收入不丰、作用不够,许多优秀人才不愿加入工匠群体。在瑞士、德国,做一个工匠是很多学生尤其是男孩子的梦想。在我国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之时,日本则把民间艺人奉为“国之瑰宝”。要加快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形成尊重工匠的良好社会氛围,树立“技能光荣”的社会风尚。建立并完善“工匠制度”,形成工匠职级晋升、荣誉授予、国际交流的机制,收入分配要向能工巧匠倾斜,调动工匠“在车间完成创新”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