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实践告诉我们,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推动创新才能摆脱低质低效的陷阱,稳步形成优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这背后,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更离不开工匠精神——
嘉宾:
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 马建堂
工信部副部长 冯 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金 碚
消费结构升级的内在要求
“工匠精神”被写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成为热点话题之一。我们为什么要强调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马建堂:当前,我国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不适应,中低端产品充斥市场,优质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个中原因很多,而工匠精神缺乏是重要原因之一。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也无论规模大小,生产高端、优质产品的企业都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在一丝一毫之间倾注大量心血,成功创造极品后依然安于本分,日夜精进,进而达到了品质日臻完美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倡导培育工匠精神,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企业一年广告投入上亿元,用几千万元购置设备,却不愿拿出几十万元培养能工巧匠。我们要建设制造强国,如果没有相应的职业教育和工匠群体,没有细节和品质的精神追求,根基是不牢靠的。
在我国劳动成本等传统优势减弱之际,要继续在全球化中占据有利地位,培育以质量、技术、品牌、标准、服务等方面的新优势,不断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地位,核心还是提高产品质量。而提高产品质量,在同等技术水平下,还得靠具有工匠精神的人。
冯飞:现阶段,我国消费需求的升级轨迹和前些年相比有非常大的变化。前些年消费结构升级轨迹以新的消费领域横向拓展为主导,现在则是以既有消费领域的纵向升级为新特征。不过,目前我国的供给侧与需求结构升级不相适应,导致国内消费者到海外大量“海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