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通过职业教育培养一批大国工匠。“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工匠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需要社会、企业、教育机构共同完成。我国也需要加强职业教育,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相结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广大劳动者相结合。
冯飞: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首先在国家、地区和企业三个层面都要高度重视,特别在企业层面,如果每一家企业都把培育弘扬工匠精神作为核心竞争力,那么国家和地区的工匠精神才会得到实现。
从企业层面看,我们面临着低端产品过剩、企业过多过散、竞争手段比较单一等问题。这其中,产能过剩对行业的损害要比其他的大很多。如果我们不改变,很难实现工业的转型升级。从国家层面看,要把新要素供给放在重要位置,把提升劳动力质量作为非常重要的要素增长战略来看待。
其次,要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来培育工匠精神,形成尊重技工、尊重工匠的社会氛围。在新中国历史上,技工是很受社会尊重的,现在恐怕还没有形成这种氛围。
再次,要在制度上形成弘扬工匠精神的良好体制和机制,在产业发展上要形成有利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和产业发展的环境,在市场方面要形成有利于精品的市场环境。
最后,要考虑从系统上解决问题。一个长期给日本在华投资企业做咨询服务的日本人曾说,很多企业在春节过后会流失20%、30%的工人,甚至更多。这些劳动力可能到其他企业去,也有可能留在家乡了。这样的用工环境,不利于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当然,这或许不完全是经济政策能解决的,需要在社会政策方面进行配套改革,比如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形成有社会保障、有一定稳定性的劳动力供给。
总之,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要有系统性的设计,要通过倡导品质革命,由品质革命来带动;也要通过工匠精神培育和发扬,推动品质革命的实现。
金碚:当前,中国制造的精细化、精确化是一个大问题。我们要发展高端制造业,必须更加注重产品质量、产品品质,实现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所以,国家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做好了规划,希望通过30年的努力,使制造业能够赶上世界的发展水平。这种赶超,不能局限于技术上的差距缩小,还要包括整个社会工业文化基础的增强。
如果只用一个概念来形容工匠精神,我觉得那就是求异精神、求异思维。也就是说,你能做的,我要比你做得更好;你做这件事情,我做那件事情;你有这个优点,我有那个优点。与别人不同,这对于中国制造来说很重要。一哄而起的模仿不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要求的是精益求精、独特专注,甚至做到独门绝技、与众不同。在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过程中,每个地区都应寻找既能体现创新、又能体现时代特征的产业文化。中国的产业发展,应该是一个百花齐放的状态,而不是齐步走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