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点站》 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Alfred Stieglitz)1892年
19世纪摄影术诞生初期,其技术不尽成熟,但其先天特质已展现出拥有两千多年发展历史的绘画所不具备的优越性:能够精确客观地记录自然形象、拍摄制作时间比传统画作绘制更为快速。这样的优势对传统的、以再现自然为目的的绘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绘画界一片恐慌。从此以后的一百余年各种绘画流派粉墨登场,画坛展现出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多姿多彩、此起彼伏、生机盎然的景象。绘画在摄影的巨大压力下,突出重围找到了出路,而现如今,作为二十世纪人类文明快速发展的一面见证,摄影设备与技术的飞快发展与提升,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成为图像的主动制造者,拍摄出高清晰、大视域、层次丰富的摄影作品。但摄影是否止乎于此?作为艺术的摄影能否在更为广阔、深刻的层面找到一种表达方式让摄影绽放出更为鲜活的生命力?当今中国,粗略估计至少有8亿人在进行摄影创作(包括使用手机拍摄)且趋同性很强,作为一名从事观念摄影多年的艺术家,我想对此现状谈谈我的一些思考和看法。
1839年法国政府宣布法国画家路易·雅克·芒代·达盖尔(Louis Jacques Mande Daguerre)研究的湿版法获得摄影术专利权,成为人类历史上摄影术诞生的重要节点。维米尔(Vermeer)、卡纳莱托(Canaletto)等古典写实画家曾经利用针孔暗箱(照相机的雏形)作画,希望无限度地接近真实的世界,但摄影发明后,这些古典写实画家绘制的图画被照相机以百分之一秒甚至千分之一秒所呈现的画面替代,这让他们始料未及,绘画也由此陷入了绝望的困境。绘画两千余年来再现自然的写实性失去了存在的价值,那么绘画的意义是什么?绘画将何去何从?
在摄影术的“逼迫”下,画家们不得不为绘画寻找出路。事实上,摄影代替了绘画长久以来所承担的社会功能,为绘画向内挖掘作为艺术的绘画其自身的价值提供了机遇。画家们降低对外在现实社会的关注,转向探索绘画艺术本质所带来的绘画表现可能性、人类精神世界与绘画的呼应、人类认识、重组时间空间的独特方式、情感表达和行为动作与绘画的关系等,由此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中期出现了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等一波又一波的现代绘画潮流,将绘画从传统中解放出来,创建了新的绘画视觉语言,绘画又重新获得了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