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为新浪收藏专栏评论家北野先生推荐,并亲自撰写了推荐理由:
栗先生此文以深刻专业的批评精神及公民责任感向当代艺术提出挑战。艺术不是逃避的手段,当然也不是武器,但一定是“大灵魂”的表现!艺术家及艺术界的社会责任感不能丢失!从这个意义上说:栗先生代表了一种艺术的永恒精神及道义的力量!此文值得所有关心艺术的人思考。
(北野先生在向新浪收藏推荐此文时特意征得了栗宪庭先生本人的同意,在此小编对二位先生对当代艺术做出的努力和贡献表示敬意。编者注)
1988年 “黄山会议”合影 左起:1顾雄 3高名潞 4毛旭辉 5潘德海 6张晓刚 7叶永青 8栗宪庭 9唐蕾 10周彦 11董超 12蓝正辉 (安徽黄山)
“八五”新潮运动
当前,“纯化语言“是艺术界最热门的话题
当人们从骤然爆发的新潮冲击中冷静下来时,艺术家,尤其艺术院校的中青年教师们,发现了他们最无法忍受的新潮美术的弊病:概念化和语言粗糙,并把这归咎于轰轰烈烈的运动形式和强烈的政策、哲学色彩。这就是“学院派”艺术家为什么热衷于纯化语言的原因。所有此类艺术探索和理论思考均有相对的合理性,然而当各个相对分离的局部总和起来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便是对新潮美术的巨大逆反心态:相对急风骤雨的运动形式,他们强调沉静下来;相对各种新理论、新观念此起彼伏,强调作品本身的价值;相对重激情和审美内涵,强调对语言的纯化。而且多数文章只是泛泛地强调,并没有真正具体讨论语言及作品本身,所以当这种逆反心理在展览会、座谈会、报刊中形成一种带倾向性的问题时,它就背离了强调艺术自律者的初衷,同样变成一种社会思潮了。
问题的实质并不在于是否强调语言和作品的艺术价值,而是在于用什么样的标准强调它以及如何把握当代美术发展的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