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图由中国美院影视系提供靳尚谊 途中 100×96cm 布面油画 2015年
本报记者 周懿 采访\整理
第一阶段:油画语言逐渐清晰
中国油画教育发展到现在,分为3个时期。上世纪50年代是一个时期,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社会开始稳定,各个方面都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人民思想比较统一,心情比较愉快,虽然条件很艰苦,但是方向很明确。美术教育也是这样。那时的美术教育是奠基的阶段,比如说油画,经历了留法和留苏两个阶段,才使中国国内对油画本体语言以至教学开始逐渐清晰起来。早期老一辈留法的画家,都是大艺术家,但是不可能全面地把西方的经验完全介绍进来,只能是引进的阶段。我认为直到上世纪50年代留苏以后,才把西方的经验完整介绍过来了。我们要搞清楚学习引进这个画种的特点是什么。油画语言的问题就是在这个时候得以解决的。油画的基本样式是“多人物的情节绘画”,就是把现实生活里人的关系根据需要、主题搬到画面上来,文艺复兴时期就是这样,比如《最后的晚餐》。以前因为经济落后,社会不需要,这种基本样式我们是不清楚的,直到这个时期,社会稳定了,建立了革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这样的大展馆,国家需要定件作品了,这样的绘画就发展起来了。
第二阶段:油画风格多样化
第二个阶段,是上世纪80、90年代,我们的美术教育开始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这个时候因为经济发展了,绘画风格就多样了。其实文化艺术是奢侈品,生活富足才要去满足精神生活。过去西方由宗教壁画到肖像画,全是特殊阶层的定件。西方的绘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印象派开始走向现代主义,那时法国已经基本完成工业化了,中产阶级出现,艺术不只是皇帝、贵族、上层的需要,也是一般中产阶级市民的需要,画廊应运而生。印象主义、现代主义伴随着画廊的出现产生了所谓的商品画。这样一来,绘画的风格就很重要,就像我们吃菜,条件艰苦的时候吃得很简单,条件好了就要吃粤菜、川菜、上海菜、东北菜……不同口味。同样,人们对艺术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风格就是满足这些需求产生的。中国的发展比西方落后了一两百年,真正的经济发展、工业化发展是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的,这个时候政策发生变化,美术教育也开始转型。中国画传统的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以临摹为主。而以油画为代表的学院教学模式,以写生为基础,是西方传过来的。在临摹、创作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的写生,建立了班级制与画室制结合的模式,提出了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