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多元之下的重新定位
不难看出在当下艺术市场环境愈加低迷的情况下,更多形式的作品进入了视野,传统的书画美术馆和画廊面临的是更为固有化、年长化、局限性的目标群体。相对而言具有大型的、户外化的、互动性的等特征的现代作品更加能吸引大众的眼球和驻足,大师在如今的吸粉能力越来越差,相较于做直播的网红,艺术的吸引力着实是微乎其微的。
企业化的艺术事业推进其实是危险的,尤其是在当前环境下,很容易产生一种表面繁华之下的自我意淫,不少地产或者其他领域的集团,希望将艺术产业加入来作为集团上市的加分,然后结果往往不尽人意。而办美术馆则是艺术产业加入的第一步,然而美术馆是不是办得必要,怎么办,这些往往是一拍脑袋就决定的事,基本对艺术以及文化产业的无知与当年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处于同一状态。由于缺乏对美术馆的明确认知,从一开始就是在一种错误的预期中进行美术馆工作的筹备,必然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好好的一栋大房子,不做商场、不做住宅,就是做点娱乐项目也是好的,偏偏来眺美术馆这个坑,要不就是错误的设定了理想,要不就是理想中有一个错误。
对于选择了并且对于美术馆行业有明确认知的投资人,明确的第一点便是自己是专业的投资人,投资人不是运营人,选择优秀的职业运营管理者是很核心的,当下缺乏这方面专门的人才,确实是不易的,而一群群海龟却又在另一个环境学习了不适宜国内美术馆行业的知识,多难使用,着实头疼。成功先例确实少有,如今真能说很好运作下去的还是今日美术馆,毕竟多年浸淫了,虽然不是优秀到哪里去,但是存活状况还算是比较好的。另外,能在业内被认看的到的还有如民生投的几家,上海的民营美术馆多得很,能叫出名字当回事的却少有,转来转去也就那几家。原因还在于自身定位和特点的模糊,早期当代意义的民营美术馆建立是一件新鲜事,如今却是烂大街了,有了对比自然也就有了高下,如果不能在一条业内认可的标准上达到,那么寻找自己的特色去扩大也是一条不错的道路,只不过大多民营美术馆如今也就糊糊了事了。
不要过于自我的自命清高,这是艺术圈最大的毛病吧,什么都看不上之后对资本又俯首跪舔的行为比比皆是,反而对各种实际的现象选择无视,网络化形态和社交趋势已经不是当下的热潮了,已经火了很久了,未来群体的关注点和生活共通部分已经在逐渐脱节于过去对他们的认知。对未来的关注似乎也源于对资本的追捧根源,相比于面向广袤的群体的消费者,从一个投资人那里拿钱确实简单很多,但是持续性和长久性却不考虑,这种“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的指导思想,实在需要慎重对待。
作者简介:
文夏,现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拓展部总监,原北京京华时报艺术品投资周刊记者、展览评论人,微信自媒体《美术史知识大全》创始人,书画美学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