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展览 > 罗一平水墨山水画展亮相 拉开首届亚洲双年展序幕(组图)

罗一平水墨山水画展亮相 拉开首届亚洲双年展序幕(组图)

2016-11-28 09:55 文章来源:新浪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罗一平 画似冰壶见底清 45cm×36cm   2015年罗一平 画似冰壶见底清 45cm×36cm 2015年

2、密·光

罗一平的树林画的很密,构图也满,杂乱的树木充盈画面,富有很强的张力与气势。罗一平说:“这些杂树长在深山密林中,没有经过人工修剪,自然生长,看似杂乱无章但具有勃勃生命力。”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薛永年说:他的林子画得很好,林木茂盛,有纵深感,小径通幽,树干从里面伸出来,茂密中通透又有光感,有他乍自已的一套办法,这是他的特点,让人的精神可以到里面去游想。”

他注重空间感,但这种空间感不是三度空间的深度感,而是让观者透过密林去想象的心理深度和情感深度。他善于布光,让树林里有光透出,他不像李可染多用逆光,他把中国画散点透视的方法来布光,光于密林中透出,在树的枝叶间穿行,光影摇曳,形成森林般的空气流动,灵光闪动,表现出一种像西方一位大哲学家本雅明所说的“灵韵”。这是罗一平画树林的重要特色。

听画

罗一平以为,宋画是“看”,元画要“听”,宋画是通过观看空间的“远”来玩味意境,元画是通过书写构成的线性结构与节奏玩味音乐的旋律。罗一平的山水画注重音乐感,丘壑、瀑布、山峰、树林杂乱却不失秩序,画中点线面的穿插交合,都在画一种音乐感。看罗一平的画,能强烈感受到书写性和由此生成的音乐气势和韵律,在疏密穿插中给人一种音乐的感受。他强调线条自身的韵律和笔墨之间的构成,他不太追求三度空间,而是强调由笔墨升华出去的情感以及勃勃生机的味道。他的作品是一种情感弹奏出来的音乐,是由发自内心的笔墨语言弹奏出来的心灵乐章。他的乐章中充满生机,充满情感,充满一种旋律的律动。罗一平说他的“作品很注重音乐感,节奏感、旋律感,韵味感,而不注重一种视觉的深度感,所以他的作品很少有比较辽阔的、层次分明的情境。近景、中景与远景,他的作品是画给人听,而不是画给人看的。用心去听,可以听到很美很美的旋律,进入意味深远的音乐境域。

小画大景

罗一平的《小品系列》虽然画幅较小,但画得讲究,胸有丘壑,墨色变化自然,对景处理非常自由。他在方寸之间精心营构,不因咫尺而减弱画面浩茫的气象,而是用大画画小画的方法,画出了大画的韵味,使小品常常生发出幽远旷达、恢弘状观的意境。

提高一毫米的高度

身兼策展人、理论家、艺术家三重身份的罗一平的画作却充满生机活力和气韵生动,他著述颇丰,深入高堂,而且作为原广东美术馆馆长的他,思想开放,具有很强的学术包容性,他常在不同城市之间的文化穿越,他曾经被行政事务缠身,远离他笔下的山水,更远离他作品中的文人心境。这在别人看来,精神与浮生总是相互背离的,是难以统一的。但是,这种在城市之间的飞行穿越、这种在后现代物质文明中的生存呼吸,更激发了他对于山水画传统精神的向往。他向往的不仅仅是那些山水中疏淡的文人笔墨,更是那些文人笔墨寄寓的一种人生态度和超然淡定的禅意。

薛永年先生曾在2013年罗一平《岫•远意——罗一平山水作品展》的研讨会上建议他多抽一点时间去游历,在收获实践的同时创作出更多精品,在卸任广东美术馆馆长工作之后,他得偿所愿,饱游大山大水,在山川、溪水、杂树中发现美的旋律。罗一平善于吸收近现代元素,诸如黄宾虹、陆俨少、李可染、傅抱石、赖少其、黄秋圆等人的笔墨元素,他也吸收元人的笔墨与宋人的丘壑,空间和情韵兼营。这次展览的作品可谓是他在继承传统笔墨基础上的大胆尝试,不拘于一种模式的罗一平,在六十岁之后迎来了新的突破。

罗一平说:“我的基本文化倾向是带传统性的,不管我作品的风格怎么变,一定要有传统文脉做支撑,一定是站在历史的文脉中一步一步的前行。艺术史上的伟人,无一不是在几千年文化积累的高度上走出了自已的一毫米的高度,李可染也好,黄宾虹也好,傅抱石也好,赖少其也好,这一毫米的高度就是他对前人的突破,这一毫米的高度就是他们成为大家的理由。我的理想就是多读书,多思考,多观察,多游历,通过大量的笔墨实践,尽力和前辈大家略略靠齐”罗一平如是说。


责任编辑:苒若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