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范美俊:艺术批评质量不足该怪谁

范美俊:艺术批评质量不足该怪谁

2016-11-29 11:11 文章来源:美术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从专业的角度看,一个展览,最值得期待的除了作品本身,还有相关的学术研讨。就我的观察,近年的个展研讨越来越封闭。从一些会议报道可以看出,虽然场地气派,摄像师、速记员等一应俱全,但听众席上却常常空空如也,仅是几个嘉宾在研讨。这种情形和一般的学术论坛给人的印象出入很大。

据说,个展研讨现已形成新行规,即“发包”批评。艺术家只需找到某些有学术影响及媒体地位的“包工头”批评家,谈好细节及价钱即可,“包工头”自会去组织。这多半如一条龙打包服务的婚庆公司,根本不需自己去找主持人、灯光师、化妆师、礼仪小姐等,可谓与时俱进地为画家分了忧。不过,既然是婚庆,自然就不会找砸场子的人,受邀批评家碍于情面或因有费用,也就自然转型为表扬家。尽管偶尔会有节外生枝者,但下次几乎就没他什么事了。敢说话者被边缘,研讨会也总是被一些和气的老面孔占据着,名家个展尤是如此。

发包式的封闭圈子研讨会,久之也失去了吸引力,甚至连批评家也没了兴趣。许多研讨会上,总是有人在会上说:“还有个会,我先说几句。”说完后就走人。等连续走人后,剩下的就不多了。最后几位发言者,即便发言完毕也不好意思再走了,因为说不定最后就只剩下一脸尴尬的画家在那儿了。

民国时期的一些美术期刊,不少批评堪称狠毒,二徐之争,模特风波还算温柔的笔仗。所以,你不会觉得这些发黄纸页上的繁体字无趣,而是立马来了精神。多年后的学人看到近些年太多“团结的、胜利的”研讨记录,会是怎样的感觉?

无论是学术型还是商业型,艺术家的个展往往投入了大量心血,也是对社会的精神奉献,自然需要批评的介入。而现在的批评机制和风气的不正常,造成了批评本身质量的不足。个展批评,要么是研讨会上的“发包”表扬,要么无人问津或是自媒体上的乱骂。即便有批评家觉得与之无任何关系的某个展览值得批评,文章写就后也几乎无发表机会。个展批评多为人诟病,网络与现实走向了两个极端,改变这种困境,批评的媒介与方式怎样并不重要,多一些对批评的宽容、多关注艺术本体,少一些人情与利益才是最重要的。

选自2016年9月25日《中国文化报》

责任编辑:苒若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