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王蒙 太白山图 辽宁博物馆藏
一览古画的风貌,必定要踏进博物馆。这是一个常识。但是,有人穷其一生,未必能看到一幅巨作的真貌,即使恰逢展出,在黯淡的灯光下,趴在厚厚的玻璃上也还是看不真切。
《大系》提供了一种无限接近——翻开书页,不论是鸟雀的羽毛,还是枝头的嫩芽,微妙的笔触变化都看得仔细。
然而,一幅画从博物馆“走”到画册中,绝非易事。
动辄十几米的长卷,要一模一样地呈现在图册上,需要经过十道工序。拍摄、电分、拼图、匀图、排版、调色、校色、打样、印刷、装订,每一步,都要有十足的耐心与细心。
十道工序,以匠人精神琢磨一笔一划
讲述人:余昌伟(浙江大学出版社艺术出版中心图像采集与处理部副主任)
拍摄
分段拍摄拼接利于细节展示
在《大系》中可以看到,有的人一生就只留下了一幅画,不曾想就是这一幅画就名垂千古。
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绘成《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18岁,不久便英年早逝。
这幅作品是他唯一传世之作,也是故宫珍藏的国宝。因为是大青绿山水,打开一次颜色就有可能剥落,为此,已经静静地在故宫博物馆躺了近20年,这一次它走了出来,收录在《宋画全集》中。
透过画作上斑驳的印记,能看见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在山岭、坡岸、水际中点缀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零星散着渔船、飞鸟、旅人。
要讨论《大系》的技术细节,第一步便是拍摄。《千里江山图》长为1191.5厘米,需要分段拍摄后整体进行拼接。每段拍摄范围控制在80cm以内,则需要拍摄15张左右的片子,最终合成拼接,以展示更多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