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不逾矩不的创新指向《韩天衡先生学艺70年巡展》亮点评述(组图)

不逾矩不的创新指向《韩天衡先生学艺70年巡展》亮点评述(组图)

2016-12-30 15:37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作者:蒋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06.png

但凡具有一定文史知识者皆知,“不逾矩”出自孔子的《论语·第二章·为政篇》。其原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为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第三阶段,人的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做人至不受环境左右已属不易,随心所欲的境界只有少数精英分子才能达到,而攀越至不逾矩者更是凤毛麟角。在年龄的不逾矩和行为的不逾矩之间,韩天衡先生加了个“不”字,恐怕更多的要从精神层面上来解读。 韩天衡先生的精神世界大部分归结于艺术范畴。按现代文艺理论的定义,艺术创作是指艺术家运用自己的艺术经验、艺术观念以及审美体验,通过一定的艺术媒介和艺术语言,把特定的艺术内容、艺术形式转化为艺术形象和艺术作品的创造性活动。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主体,其生活积累、思想倾向、性格气质、艺术修养是艺术创作得以顺利开展和最终完成的基础和前提。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总是从特定的审美感受、体验出发,运用形象思维,按照美的规律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加工、概括、提炼,构思出主观与客观交融的审美意象,然后再使用物质材料将审美意象表现出来,最终构成内容美与形式美相统一的艺术作品。韩天衡先生是位纯粹的艺术家,我们可以从他数量众多的艺术作品中深切感受到“不逾矩不”这一学术命题以及本次巡展的深远意义。 韩天衡先生从4岁开始临帖学写书法,6岁摹刻印章,10岁左右学写诗文,35岁研究绘画……在郑竹友、方介堪、马公愚、谢稚柳、陆维钊、方去疾、陆俨少、沙孟海、李可染等师辈的教诲下,他一直怀揣追梦的理想,不断拓展自己的艺术空间,尽量使自己的创作形成一个多领域的体系。艺术创作是十分复杂和艰巨的精神劳动,它要求艺术家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深厚的生活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出众的艺术才能和娴熟的艺术技巧。在这条充满崎岖的艺术之路上,他始终在孜孜以“学”。 欣赏韩天衡先生早年书作,可知其传统功力非常扎实。又历经多年的探索与磨砺,逐渐形成了以草篆为基础的书风印风。他在2014年所作明代吴彬刻石题跋和其他砚拓题跋壶拓题跋,可以视作一位老艺术家的雅趣之作。除榜书外,其挥写于2015年的行书《我的治印虚实观》七条屏等,则是韩天衡先生书文俱佳的精品之作。 治印方面,他在2013年所刻《中庸》和2014年所刻《九月九日登玄武山》则是他两种印风的集中表现。特别是后者,年届75的老者还能以精准的刀法创刻出线条劲细内敛的鸟虫篆印章,令观者叹为观止。 除巨幅的重彩画《杨万里诗意图》外,他在2010年所画的《夏荫图》、2012年所画的《月上柳梢》、2013年所画的《秋红图》等都是水墨与重彩并重的佳构。值得一提的是,韩天衡先生创作于2015年的《暗香浮动》蕴含着很多信息——老杆新枝是画梅花的传统,蝙蝠状的变形鸟是韩天衡先生的特有符号,题画盖印是其擅长,别出心裁之处在于韩天衡先生在这幅梅花图的泥金底上引入了他的另一项擅长——鸟虫篆线条的元素。可以设想,如果抽去鸟虫篆线条,这幅《暗香浮动》可能流于一般。而增加了鸟虫篆线条,特别是敷以与泥金笺反差强烈的深蓝色,一幅传统题材的梅花图立马呈现出勃勃生机乃至于隐含些许鬼魅的意味。这是韩天衡先生工写结合、水墨与重彩并重的画风所催生的佳作,也是其创新理念指导下的必然产物。 另一幅大作《松云皓月图》则是韩天衡先生近期在水墨画领域探索创新的代表作。是画构图饱满,一株枝杆虬结的苍松横跨画面,一轮皓月悬浮于画面左上方,一排鸟儿站立在似树非树似石非石——或称其为苍松的露根之上,天空中云雾蒸腾……小笔中笔如椽大笔,淡墨浓墨如炭焦墨,调动一切手段,运用毕生经验,韩天衡先生用洪荒之力创作出这幅神完气足,墨韵万千的扛鼎之作。这幅《松云皓月图》也可以介定为其跻身于水墨画大师之列的叩门之作。 凡是大师都是自信的,也是谦虚的。韩天衡先生在70岁时刻印自称“老学生”,73岁时又刻“老大努力”印自勉,75岁再刻“老来多梦”……他的梦当是不忘初心,坚守艺坛之梦,是一个艺术家不懈努力、耿耿于心的“中国梦”! 凡是大师都独具品格。当别人在白白消耗青春之际,韩天衡先生一头扎进了研习艺术的精神世界。当大部分老艺术家被打倒被极度边缘化之时,他一一登门拜访,转益多师使他能将书画印艺术在高层面上相互打通,用作品奠定了自己在艺坛上的地位。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