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从东汉书法佳作中看古代书法的力(图)

从东汉书法佳作中看古代书法的力(图)

2017-01-12 14:37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宋拓《十七帖》(局部)宋拓《十七帖》(局部)

意象是以象征性或是丰富多彩的想象,将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的情感、经验等因素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而书法是以书写汉字为载体的抒情、达意、载道的意象性艺术。汉晋以来书法实践活动在社会生活和人伦日用中的广泛深入,尤其是士大夫阶层对此的兴趣与关注,使得在文论层面对书法的讨论逐渐增加和专门化。知识精英的热切参与并结合弘道治世精神来多角度地阐发,让书法不仅仅地停留在实用和艺术层面,也在技术过程中涵容了时代的人文气息和主体创造意识。书论更是体现了不同时期的书法艺术的智慧结晶。如东汉书法家崔瑗的《草书势》,赵壹的《非草书》,蔡邕的《篆势》《笔赋》《笔论》《九势》等。魏晋南北朝如成公绥的《隶书体》、卫恒的《四体书势》、索靖的《草书状》、刘劭的《飞白势》、杨泉的《草书赋》等,更是表现出一种“尚象”的审美趋向。对于以线条组成的书法,其美学涵义不可能以直白的表述呈现,而意象之美便是很好的传达路径。

作为书法的线条之美,可以从多角度来探讨,而“力”是书法线条的审美核心。如蔡邕有“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之说,卫夫人有“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的论述,更有颜真卿“力谓骨体”的经典判断。从线条的自身美感,到线条的构成美感,再到线条的整体美感,可以说对于线条的书法艺术而言,“力”的审美贯穿其中。作为线条的审美表述,“力”的意象之美则是对书法用笔审美的进一步阐释。

意象思维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其哲学基础来自于《易经》的象思维,《文心雕龙》中《神思》篇第一次把意与象结合起来使用,意象对于抽象的书法线条美学可以说是提供了一座有效的桥梁,物象、形象、兴象是意象的表述方式。

东汉蔡邕的《九势》中:“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文中蔡邕提出了力的两种形态,一是线条本身的力,二是自然之力。从藏头护尾中力肇始,通过运笔过程中的力道使线条呈现肌肤之丽的美感。这里的“藏头护尾”“下笔用力”不仅在方法上提出了力的来源,而且“藏头护尾”也是内敛之美的形象表述,此为道,进而“下笔用力”之技达到力的实现,而“肌肤之丽”则是对于线条最终要达到的美感的要求。可以说“肌肤之丽”是这种有力的线条美感的意象表述,肌肤是自然之美,蕴含了细腻、柔滑的审美感知,这里以肌肤的自然之美来掩映书法线条的力道之美。这也便最终实现了“肇于自然,自然既立”的审美理想。

卫夫人《笔阵图》中云:“……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

‘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撇’如陆断犀象。

‘折’如百钧弩发。

‘竖’如万岁枯藤。

‘捺’如崩浪雷奔。

‘横折钩’如劲弩筋节……”

其中也是在强调两种力的所在,如“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所描述的便是一种外在生理之力,强调了书法之力的来源,而对于“骨”“肉”“筋”的论述则是书法内涵之力。卫夫人在提出“笔力”的同时,通过“骨”“肉”“筋”这些意象的概念论述了三者之间不同比例组成所带来的审美问题。“笔力”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作为书法的审美要求,那么如何在书法作品中达到笔力的要求,何种可感知的意味是“笔力”所要达到的效果,在这里意象架构了一条由抽象到明朗的可感知的桥梁。再如 “横”“点”“撇” “折”“竖”“捺”“横折钩”这些具体地笔画的描述都蕴含了不同“力”的审美意蕴。如“横如千里阵云”“万岁枯藤”是将生活中的自然景观的审美内涵与实在的“一横”相连,与“丨竖”相连,横竖本身没有自身的审美倾向,而作为书法的线条所蕴含的美需要以一种要求呈现,“力”是一个笼统的要求,而不同的力的美感以不同的用笔假借不同的力度呈现,在这里,“千里阵云”“万岁枯藤”提供了一种力的审美要求和力的审美意味。再如“百钧弩发”,是一种触感上的经验的感知,也是由抽象化感知具体化了的感受。这一切都由可观、可感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由审美出发,并将之用于阐述不同的笔法线条审美意蕴,为后世书法提供了重要价值。后来的书法家在这一基础上发展出了《永字八法》的美学意蕴。

书法用笔、线条“力”的来源除了生理之力外,更多地来自于内心之力,意象的内涵包括主体的哲学观、知识观以及价值观。意象的思维方式加深了对书法美学的理解和阐释,丰富了用笔、线条的审美想象。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