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CITY第六期海报
除了长期维护的基于社区的常住居民外,流动性地活动于区域部分集散性地点的群体也是艺术城市项目的目标群体,商场、书店、咖啡厅等经营性的类公共场所,在互联网愈加发展,而实体经营性产业难以为继时,与他们创造共同的价值归属点,从而形成合作共赢便显得尤为重要。美术馆有着自持的公共教育场所,也有着各类讲座,这是属于美术馆自身的优势资源,尤其是在与艺术家、设计师以及其他类型的创作者的合作上,双方是处在更为融洽的关系中的。而经营性的场所由于其本身的盈利性质,在文化艺术类落地分享与交流活动上却难民要与合作方归结到成本的问题,而其中不小的成本是在嘉宾的邀请中的。而对于美术馆进行的公益项目,为民众普及分享文化艺术的相关的知识,经营场所则提供的活动物资所需,这其实是一种更为合宜的模式,餐饮艺术+的概念也不是很新鲜了,只不过投入与产出的损耗既然存在,那么节省一些用来服务于社会也是好的。这一点上愿意参与的艺术家、设计师等个人都表示了支持,而这些经营场所的负责人更是十分欢迎,这样与周边的大型商场如德基、金鹰、艾尚天地等都完善了合作协议,咖啡厅及书店甚至跨区建立了合作关系,达到了近三十家。
我曾与一家咖啡厅的经营者交流时,他有提及到其自发的对一些艺术创作团体作为开放使用的空间,然而难免的问题如对经营的影响、使用后的店面恢复以及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参与者等。如果能够将这些问题通过一家机构进行专业化的整合,那么艺术城市在与这类经营性的类公共空间场所的合作中将会具有更为可持续的能力。对此,艺术城市项目加入了艺术团体以及青年艺术家、设计师以及创作人的环节,通过中间方的协调使得双方能够更好的形成互动,想来这也许是受了支付宝的担保交易的影响吧。是以又添加了如美术馆的艺术爱好群体以及艺术创作群体的合作,如果从产品的角度来看,生产、经营到销售,三个环节在项目中也就形成了闭环,之后要做的则是让这种产品逐步实现常态化并且自循环。在前期,通过美术馆的工作人员来引导这种活动的进行,之后工作逐渐转移到各个合作方的员工,从而常态化,这是比较理想的,因而进行的许多落地活动都邀请的艺术城市项目的参与方进行学习和交流,尽管最终没能实现是可惜的,但对于这种模式算是一次有意义的探索了,对此也对支持这一项目的朋友们道个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