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武侯高卧图》特色纸本,墨笔,纵27.7cm,横40.5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明武宗正德以后,随着朝廷的日趋腐败,以及画坛上“吴派”文人画的崛起,宫廷绘画日见衰败,至明中期后即销声匿迹。画院机构虽存,但各家寥落,大多属于滥以充数者。
清代宫廷绘画
清乾隆(1736~1795)时,内务府中设有如意馆、画院处等机构,广置绘画、画样设计、雕刻等多方面的人才,成为综合性的宫廷艺术创作场所。对宫廷画家的管理制度已渐趋完善、严密。作为宫廷画家,须有朝臣、地方官荐举,或通过献画自荐,并经考核,方能进宫供职。画家作画必须先画出草图,经皇帝过目审阅同意后,方能正式落墨;对画家的奖惩也有一定的制度。在宫廷中供职的画家,绝大部分为来自民间的职业画家,还有欧洲的传教士画家。
康乾盛世时,绘画上也呈现隆兴景象。尤以人物画的成就最为突出。所绘题材包括帝后及皇家、大臣等上层人物的肖像画,表现宫内生活场面的宫廷生活画,纪录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实画,反映农耕经济和文艺作品的风俗画,装饰宫廷用的山水画及花鸟画等。
洋画师郎世宁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来华,随即入宫,在宫廷绘画50多年。经历了康乾盛世,也是乾隆时宫廷绘画的代表人物。作品有《嵩献英芝图》《弘历哨鹿图》《孔雀开屏图》《聚瑞图》《十骏图》《高宗帝后像》《平安春信图》和《郊原牧马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