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剪纸很多在剪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有些作品被称为剪影剪纸;日本则结合浮世绘的细腻将其唯美性发挥到极致;欧洲的剪纸与当代纸品和实用设计密不可分。
剪纸利用视觉的正负空间,提供的是一种想像的维度和张力。
如果仅仅按照地域划分的话,剪纸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从民间到宫廷,以镂空、雕、刻、剪、剔、拼等技法创作出的窗花门神,以至于近几十年才衰落的皮影戏,都是剪纸艺术的延伸。这些宝贵的文化资产,在展示古人们丰富想像力和精湛技法的同时,或许也承载了传统禁锢创新的惯性框架。近年来除了少数艺术家在创作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外,我们尚未在中国本土境内看到就剪纸这种媒介而出现的动人心弦的佳作。反而美国、日本和欧洲的艺术家在过去几十年不断涌出让我们耳目一新的视觉震撼。
美国的剪纸很多在剪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有些作品被称为剪影剪纸;日本则结合浮世绘的细腻将其唯美性发挥到极致;而欧洲的剪纸与当代纸品和实用设计密不可分。这些创作近年有一个共同的趋势:在形式上,更加注重材料的质感和展示的灵活性;在内容上,更加贴近社会矛盾和日常生活。
卡拉·沃克的剪纸装置作品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展出。
黑白光影,投射种族和性别
卡拉·沃克(Kara Walker),这位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加利福尼亚的非洲裔美国艺术家,以剪影为基调,穿插象征性符号与图腾,通过平面、立体、多媒体、皮影、装置和声音等不同方式对她关注的种族和性别议题进行叙述和呈现。卡拉·沃克是美国著名学府罗德岛艺术设计学院的硕士。在她之前,剪纸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基本被屏蔽在主流公众视野之外。剪纸更多被看成源自18世纪欧洲上流社会的雅致小装饰,或是向街头手艺人购买的旅游纪念品。
如果说《紫色》的作者,著名的民权和女权作家艾莉丝·沃克用文字为世人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人类自我解放的心灵史,那么卡拉·沃克则通过她的剪纸王国把我们带入那个曾经泾渭分明,严酷危险的黑人被奴役的暗淡岁月。那些房间大小的,在白墙上幽灵般的黑色影子,诡异地描绘着本世纪初的美国在暴力和压迫中挣扎的过往。而偏偏这位感性不羁的艺术家同时把她对人性在宏观掠夺与统治中所暴露特点的理解,和性爱里施虐与受虐中相互替换的愉悦感和满足感交织在她的创作里。因此她的作品从一开始就备受争议。掩盖在其生动简约视觉下是那复杂而庞大的内涵,不断冲击和挑拨着各种不同人群的羞耻和优越。
美国另外一位光影大师Larry Reed曾对笔者说,影是最能够鲜活展现幻想和欲望的表达。被喻为“新黑人”身份的代表者,沃克利用单纯的黑白对比,通过灵动多变的黑影去隐喻稳固不变的白底,将两种截然相反不加妥协的矛盾能量此消彼长。现实与幻觉、恐惧与勇气、迷恋与疏离,在其洗练的掌控下颠覆成某种荒诞而伤感的和谐。沃克通过她的剪纸重塑了一个她未曾经历、但依然如梦魇般尾随着她的历史;一个既追溯至集体性创伤,又触摸到极度私密和个人情欲微妙心理的当下徜徉空间。
比蕾丝花边工艺还要精致
同是剪纸,但与卡拉·沃克艺术风格迥异的另外一位日裔艺术家则将剪纸形式雕琢到巧夺天工的境界。出生于1970年的苍山日菜(Hina Aoyamas)在自己的网站上强调她的做工“比蕾丝花边工艺还要精致”。这位现居于法国的剪纸艺术家融合了中国剪纸的造型、日本浮世绘的流畅线条,以及瑞典剪纸的细密。她的作品被法国和日本的美术馆收藏,并出现在诸多出版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