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网络已可饱看高清艺术 非去美术馆不可的理由是什么(组图)

网络已可饱看高清艺术 非去美术馆不可的理由是什么(组图)

2017-03-08 10:11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傅军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网络已可饱看高清艺术 非去美术馆不可的理由是什么

不久前,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宣布,将向全社会开放其公共藏品资源,这次藏品资源包括20万件藏品的37.5万张图片,大多为高清图片。事实上,近年来,大都会一直在逐渐开放它的馆藏图片数据。只不过这次开放的力度,能够最大程度地接触到广大用户,突破实体展示的物理限制。

其实,大都会博物馆并不是第一个这样做的博物馆,在此之前,位于法国巴黎的卢浮宫、位于华盛顿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位于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以及位于阿姆斯特丹的荷兰国家博物馆等均已经开放了馆藏资源高清图片的下载。开放自己的藏品资源,似乎正在成为全世界博物馆行业一股越来越强劲的潮流。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不出家门,只需要点击鼠标,就可以看到世界各大艺术类博物馆馆藏艺术品的高清图片,并获取它们的各种信息,观众是否还有必要去美术馆的展览现场观看这些藏品?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有关“体验性”的话题,如果说美术馆是观众获得艺术审美体验的场所,那么参观美术馆其实是一项综合了美术馆物理和人文环境的文化体验。通常,美术馆展示空间的营造以作品、观者、环境三要素的互为阐释为中心,让观者通过参观和体验,收获感动或思考,这是美术馆最为主要的文化功能。基于此,美术馆在当下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收藏和展示艺术品,而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个提供体验艺术、与艺术互动的经验场所。这也决定了即便是同一位艺术家的个展,如果在不同博物馆,不同主题之下的不同展览现场,给予观众的将是完成不同的参观体验。

两年半前,我曾在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参观了“马格利特:日常的秘密,1926-1938”展。此展主要梳理和呈现了马格利特艺术生涯中发生最深刻变革的12年间内在的学术脉络,从而来揭示为何日常之物在艺术家笔下会演变成一种“熟悉的陌生”这样的主题。说实话,那场展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既不是主题,也不是马氏的某件作品,而是展览的现场。观众进入展厅,就像是步入了一个黑暗的隧道,四周全部是黑色的,唯有照射作品的灯光指引着我。每一件或几件作品被三面黑色的展墙半包围,构成一个相对私密的空间。在每一个独立的空间里,观众可以心无旁骛、全神贯注地面对眼前的作品进行欣赏、沉思、或者发呆,没有周边的作品,也没有其它参观者来干扰你。这种带着些许神秘感和神圣性的参观体验,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3456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