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评郭熙《早春图》:春山澹冶而如笑(组图)

评郭熙《早春图》:春山澹冶而如笑(组图)

2017-03-16 15:04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万伊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1

郭熙 《早春图》

《诗经》有诗曰:“春日载阳,有鸣仓庚”(《豳风·七月》),说的是春天的太阳暖洋洋地照在往来行人的身上,道路两旁的黄莺发出清脆的啼叫声。可见,春天是一个令人心生愉悦的喜庆时节。花朝节、上巳节等节日也都在春天,无论男女老幼,皆外出游春,又或称为踏青。在这之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一千六百余年以前在浙江绍兴的踏青活动——“兰亭修褉”,而王羲之为之纪念而作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流传后世。从“兰亭修褉”衍生而出的文人雅集活动不仅为后世所继承,而且成为艺术史中重要的绘画题材之一,北宋李公麟就曾绘《西园雅集图》并作《西园雅集图记》。同样诗画相通的还有唐代诗人杜甫的“三月三日天地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丽人行》),《虢国夫人游春图》《八达游春图》等作品便是最佳印证,以诗入画,反之,诗亦如画。

不光春日的节庆通过文人墨客的诗文画笔留下了痕迹,后人通过郭熙的《早春图》同样可以一窥北宋初春时节春寒料峭之景。郭熙,字淳夫,据《宣和画谱》所载其“乃河阳温县人,为御画院艺学,善山水寒林,得名于时。”郭熙一生经历了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五朝,而最辉煌的时期,则是在神宗熙宁年间,其时“虽年老落笔益壮如随其年貌焉”(《宣和画谱》)。作为熙宁年间十分活跃的宫廷画家,他所创作的山水画,在一段时期内深受宫廷内外的欢迎。

《早春图》是郭熙流传有序的重要存世作品之一。这幅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画轴纵158.3厘米,横108.1厘米,绢本双拼成幅,水墨浅设色。画左中间部位署款“早春,壬子年郭熙画”,现“熙”字处已残损,不易辨识。署款处钤有“郭熙笔”长方朱文印。而画中所署壬子年即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此画正是郭熙晚年之作。我们也由此得以通过实物一窥郭熙晚年的山水风貌。

在《早春图》中,郭熙用他的画笔为人们创造了一片纸卷上的春山寒林。他曾经提到,在山水画的创作中,要分清四时的差别——“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林泉高致》)。我们在《早春图》中,仿佛可以看到这种澹冶的环境和“笑”的动态,正是这种环境和动态,渲染出画面宁谧而生机勃勃的氛围。而这种氛围的营造又得益于《早春图》的全景式构图,巧妙地将他所提倡的高远、平远、深远“三远”表现手法融为一体。

画面中的主体为呈“S”状盘旋的巨大山峦,与左右峰峦结合。主峰结顶一笔施以浓墨,形成上有盖、下有承、左有据、右有倚的高低起伏之势。山体多石而少土,是典型的北方大山。山峦顶部以尖头点绘制杂树、荆棘等,其间墨色深浅变幻,主次有别,使山峦得以润涤。画面中的树木都没有茂密的枝叶,而那种“有枝无干”的树木,也是郭熙画风的一个标志。至于那被描绘为蟹爪一般的树枝,更是郭熙画派的经典象征。山体坡脚处则施以卷云皴,层层交叠,体现了山石的厚重稳健之姿。山势虽在画面中部被云雾隔断,却丝毫不掩其硬气,从近山看去,山脊挺立而分明,予人坦身露体、直面苍天之感。这正是郭熙所说的“自近山而望远山”的“平远”法。值得一提的是,郭熙生于河阳温县,即今天的河南孟县。此处北依太行与山西省接壤,南临黄河与郑州、洛阳相望。因此,郭熙笔下的峰峦沟壑与枯树寒林,也明显具有华北地区的地貌与植被特征。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