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10月10日,三千多位嘉宾聚集到紫禁城的乾清门广场;这一天,超过两万名普通百姓平生第一次踏足禁地;这一天,神武门的门洞悬挂上了“故宫博物院”的五字匾额。清廷被推翻后的十几年间,溥仪等皇室成员缘何一直居住在故宫?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如何一天之内将溥仪逐出故宫?曾是皇帝一个人庭院的紫禁城,又是怎样变身为普通人可以驻足的文化殿堂?3月11日,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所长章宏伟做客大众讲坛,为我们讲述了紫禁城从皇宫到博物院的转变过程中,曾上演的固执与变通、守旧与开明。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大会在神武门前举行,故宫门前悬挂着北洋政府时期的五色旗。
一座宫殿,并存两个朝代
故宫博物院的前身,是明清紫禁城,明清两朝有24位皇帝在那里坐龙庭,直到辛亥革命,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签署退位诏书,紫禁城变为故宫。
故宫实际上体现了家国一体的格局,它的前朝部分以三大殿为主体,体现的是国的威严;三宫六院为主体的后庭部分,是皇帝的家。1912年临时革命政府和清室谈判的结果是把前朝部分收归国有,随后将热河行宫(即承德避暑山庄)和盛京(沈阳)故宫的文物“借”来,于1914年成立了古物陈列所。同时允许逊帝溥仪继续在紫禁城的后庭居住,待条件成熟,再迁到颐和园去。当时,溥仪继续保留皇帝的尊号,沿用宣统年号。一座宫殿,就这样并存着两个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