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潘天寿艺术研究的当下价值(图)

潘天寿艺术研究的当下价值(图)

2017-05-12 09:34 文章来源:美术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潘天寿 松梅群鸽图

中国画(指墨) 177.2×286cm 1950年代

5月2日,由文化部、中国文联、浙江省政府主办,中国美术馆、中国美协、浙江省文化厅、中国美术学院共同承办的“民族翰骨——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由“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纪念座谈会”“民族翰骨——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纪念大展”“潘天寿与文化自信——潘天寿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三部分组成。

民族翰骨浩大刚正

5月2日上午,“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纪念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雒树刚,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董伟,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屹,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葛慧君等出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等全国文艺界代表与潘天寿的家人潘公凯等参加座谈会。

座谈会旨在梳理潘天寿的艺术贡献、文化贡献、教育贡献,突显其历史意义、时代意义、世界意义。

专家学者们指出,一代宗师潘天寿关心的不只是中国画自身的问题,其念念不忘者,乃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发扬与现代性展开。

潘天寿是20世纪中国画大师和美术教育家。

作为艺术家的他,曾直面现代之挑战,接续优秀传统之正脉,倡导“至大、至刚、至中、至正之气”,力创沉雄奇崛、浩大刚正的画风;以其风骨遒劲、清朗明豁的宏章巨构,在千年中国画史中独树一帜。

作为教育家的他,是中国画和书法现代教育的奠基者,在西风东渐中力挽狂澜,以宏博的视野、坚定的毅力,建构起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艺术教育体系中得以教习与传承的人文系统。

作为画学家的他,以国族之画传承光大民族心志,坚守中国文化本位与民族特色,力倡中西艺术“拉开距离”“双峰挺立”,奠定了现代中国艺术自我更新的意识基础。

座谈会上,中国美协副主席、潘天寿之子潘公凯说,根据自己在长期生活中的了解,认为有两个重要的来源:一是潘天寿对中国民族文化的深切理解与热爱。潘天寿自幼读私塾,国学是他的根底。“四书五经”对他来说不仅是知识,而且是道德准则,是毕生实践的人生理想。潘天寿对于中国绘画、中国诗词、中国书法、中国书画史论的研究贯穿了他的一生。所以,他对中国民族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是深切的、是融化在血液中的。有长期的研究,才有深切的理解,才有由衷的热爱,才真懂其中的文化价值,才能对民族文化有真正的自信。

二是潘天寿对中西文化之间的关系有长时期深切的考察与判断。20世纪的中国文化人,面临着既要革故鼎新、救亡图强,又要学习先进,实现现代转型的双重任务。这就要求必须要有面向世界的全局眼光与胸怀。潘天寿19岁时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这所学校是“五四”运动在南方的重镇,校长经亨颐和教员李叔同、刘大白、鲁迅等人,将西方的哲学、文学、自然科学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客观全面地认识中国、认识世界。

在潘公凯看来,一个画家不能只靠画几笔,当知识的获取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全面,画家应该首先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文化人,我觉得潘天寿对我们是有启示的。他是20世纪在中国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站在中西古今的矛盾冲突和变革的十字路口,思考着如何把传统中国画重新接续并使其能够走向未来。他是能够用宏观思维能力去思考这些问题的文化人,我想这也是如今要纪念潘天寿的意义所在。

凝聚诗意的东方力量

5月2日下午,“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纪念大展”开幕式后,众多艺术家、评论家相聚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潘天寿与文化自信:纪念潘天寿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潘天寿之子潘公凯的现场演讲,让人们感受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生动有趣、外表冷静、内心火热的民族翰骨。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范景中等,则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潘天寿的艺术人生与文化价值。

“中国有个潘天寿。”每当说起20世纪的中国绘画,人们总是这样满怀钦佩。西湖周边,有形的高峰不多,但无形的文艺高峰却不少,潘天寿就是其中闪亮的一座。

潘天寿(1897~1971年),浙江宁海人。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受教于经亨颐、李叔同等人。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等职,擅画花鸟、山水,兼擅指墨画,能书法、诗词、篆刻。

那么,21世纪的今天,我们为什么纪念潘天寿?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潘天寿的艺术人生和文化价值——

潘天寿是真正的创新巨匠。

在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看来,“新必须由陈中推动而出。倘接受传统,仅仅停止于传统,或所接受者,非优良传统,则任何学术,亦将无所进步。”不知传统,何谓创新?只有传统,又何来发展?他以高卓的创造意识,鲜明的艺术面貌,继承传统,更发展传统,在中国画的创作上作出了重大突破。

潘天寿是一位坚定的文化传承者。

在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看来,20世纪是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潘天寿始终站在民族的立场上,对中西两大文化体系进行理性分析和思考,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的主张,睿智地选择了从中国画内部发展民族绘画艺术的道路,坚定地把握了中国画和中国美术教育向现代化发展的前进方向。

中国文联副主席左中一说,潘天寿先生坚守中华文化本位与民族特色,力倡中西艺术拉开距离、双峰挺立,在世界艺术大格局中弘扬中国精神。“我们纪念潘天寿先生就应当像他那样坚定文化自信,以理性自豪的态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开拓创新,大力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艺术评论家卢辅圣认为:对潘天寿而言,由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儒学道统结合形成的“教育救国”思想,已成为其终生不渝的价值支撑和人生目标。它使得潘天寿具备了双重文化身份——中国画教授兼中国画家,具备了浓重的人格化底色。“画事须有高尚之品德,宏远之抱负,超越之见识,厚重渊博之学问,广阔深入之生活,然后能登峰造极。”

如果说明清数百年来始终不乏融合南北宗的尝试,那么,到了潘天寿手里,不但泯灭了南宗与北宗、文人画与画工画的界限,而且出奇制胜地建构起传统艺术面向现代社会的有效通道。

不同民族有各自的发展道路,东西两大体系的绘画各有自己的成就,是欧亚两大高峰,这就是潘天寿提出的著名的“两峰论”。

“在西风东渐,中国传统艺术遭受严重质疑的关键时刻,他总是以艺术史家的宏博视野和高度,以实践家的非凡勇气和自信,固守中国画教学的独立性。他是现代中国画教育体系的奠基者,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画争取世界地位,他将民族文化的人文精神融入到艺术创作中,将传统人文教育思想的精髓与现代中国画相结合,直至今天都对我们艺术界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潘公凯说。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学术研讨会主持人范迪安提出:20世纪,由于西方强势文化对中国带来巨大影响,中国画这样一种非常传统的画种,如何适应这个时代的变革、如何进行现代转型,成为一个非常困难也是非常深刻的文化问题。实际上,潘天寿一生都在思考和解决这个问题,一生都在为中国画的生存和发展而奋斗。他对于民族文化民族艺术的坚定自信在文艺界有目共睹。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