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清华大学,不知会引起多少人的遐想,但凡国人,似乎都做过或正在做着一个梦——清华梦。
一、校名由来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园。清华校园在前清皇家园林所在地。清华园本是康熙年间所修的熙春园的一部分。道光二年(1822年),熙春园被一分为二,西边的园子取名为“近春园”,赐予皇四子奕詝(即后来的咸丰皇帝);东边的园子仍为熙春园,赐予皇五子。咸丰年间,东园取晋人谢混诗句“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游西池》)改名为“清华园”。 用美国退回的部分庚子赔款在清华园内建造的清华学堂,于1911年正式开课。
现在见到的“清华园”已是清华大学的二校门,而清华大学西门高大的校门上方,“清华大学”这四个大字,出自开国领袖毛泽东之手。
新中国成立之后,清华大学师生希望毛主席为清华大学题写校名。政治学家、民主人士张奚若教授转呈了清华师生的请求。1950年6月,毛主席欣然接受这一要求,挥毫书写六遍。书写完毕,毛主席经过比较,特意注明:“右下草书似较好些”。从此,由毛主席题写的校名、校徽就一直伴随着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学府。
二、校名赏析
为清华大学题写校名尝试数遍的实例,足见主席对教育事业关怀有加。几个“清华大学”同处于一张纸上,更体现出了艺术的不可重复性,每一遍的书写都是一个时间一种心情的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