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主义老静物》
点阵图、差异比、视觉节律
画面中什么是节律呢?节律怎么产生的?
我们又要回到点彩派了。点彩派画家实质是用手工制作的(现代)点阵图,这个伟大的创造在现代数码科技的帮助下实现精细化,极小的一个点中还能区分成十个等级不同的大小,丰富了层次;点阵图,即单位面积中点的数量,每个点光的强弱与波长不一样,点与点之间就会产生比例关系,它们都能用数来表达,于是,组成点阵图的差异比可以用数码显示。
这是反向推演。正过来说,数码图像就是依靠点的差异比产生的;差异比可以产生图像,却不一定产生美,美与不美在于特定的差异比关系。有数码技术的支撑,我们应该很容易将世界名画图像输入计算机中,记录下它们特定的差异比关系,这些便是美的关系的数码显示,人类第一次可以用科学数据确定美的关系。大量记录、存储,并且使用函数运算改变形与色,保持美的关系不变,这样大师们的珍贵遗产不仅仅供后人观赏,还能帮助后人大规模美化生活,进入实际运用领域。信息时代的造型艺术由此将带来革命性变化。
这个差异比无处不在,只是在古典油画中被具体形象遮蔽了,我们经常会在绘画中感到节奏与韵律,却始终停留在借用音乐概念的水平上,在绘画中什么是节奏,怎么产生韵律始终说不清楚。是点彩实验成功才将视觉节律的内在状态放大显现出来。
其实具象也要依靠形色的冷暖、浓淡、深浅、大小、阴阳、虚实,交替交织地造型,舍此没有其他方法。所有这些关系都是由差异比产生的。当我们形成节律审美图式,再度观赏写实作品时,会获得前所未有的深刻体验和审美享受。
美是科学的
修拉的点彩派与当代数码技术的完美结合完成了一件惊世之事,它证明了古代哲人对美的定义: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在事物的形式和比例”;达·芬奇认为“美在比例的和谐”;狄德罗认为“美在关系”。这些天才们都提到了比例与关系的问题,但都没提到数。只有公元前的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说得最准确,他认为“美是数的比例与和谐”,他的天赋直觉在当代被证实了,由此美学进入了一个由数学模式支撑的崭新阶段,使一个始终处于感觉状态的概念变成可测算量化的科学。
可量化的科学美并不妨碍人们的创造,西欧古典音乐从定音、调性、和弦、对位等等乐理都由感觉转换成科学测定。它揭示了感知的“科学”美。这些对声音感知“科学”美的测定,没有妨碍艺术家的创造,反而大大促进了抽象古典音乐的大繁荣。点彩派也源于科学的光谱与色立体,光谱与色立体成功地帮助感觉创造出现实生活中看不到的美景。
差异比可以产生图像却不一定产生美。美的标准是什么?是客观的吗?不是,美的标准在人的心中。
现代量子物理学证明:高频振动为人的意识,低频振动为躯体;人有各种生理周期,有复杂的生命律动,五脏六腑不停地向大脑反馈信息,接受“指令”。人的下丘脑汇聚着神经中枢,是有机体自我调节中心,调节着人的生物节律,影响人的心理、情绪,也受心理、情绪的影响,是人的生理与心理信息交汇处。
人通过感官接受环境的声光各种信息,人在适应环境中又将信息通过下丘脑传递至全身,使人的身心做出相应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