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雨后》89×146cm油彩.亚蔴布 《宁静的空间》(后名《静》)是不得不提及的作品。杨尧谈到该画的创作构思与过程,道出了“宁静”效果的由来:此画是在竖构图写生习作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而来;主要是由竖构图更改为横构图,增加了窗户的面积空间,把原来女模特的脚收进去形成垂直结构。可见,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构图的改造。 我们回到形式的基本原理。构成图形元素的基本线条有直线、弧线、Z线、S线等等,它们的形态与组合也变化多端。其中,能引起人有“静”的心理感应的也只有垂直线、水平线和二者的组合。而在布局上,唯有元素的数量少,留出的空间大,才有安静的氛围(心理效应)。 另外,色彩的色相有着本身的社会属性与情感本位,如大红代表着警示、革命、流血等;明度中的大跨度或急速过度,有速度感;纯度过于鲜艳会造成视觉心理兴奋;冷暖对比强烈容易造成不协和。而色彩在造型艺术中依附于形体结构,虽然有其逻辑体系,但由于处于相对从属位置,鉴于篇幅所限,本文只作简要描述。由此可见,《宁静的空间》之所以让读者产生上述有关“静”的意境以及其引申义的联想,就是这种结构形式在视知觉心理学上所起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结构示意图。笔者就以此为线索,进一步追溯杨尧的语言变化。 《雨后》是1964年作者在学时的四年级创作。除了构图设置之外,在结构示意图,可以明显地看到基本的垂直线与水平线的组合结构,而这种结构既是画面的局部构成元素,又是构图的基本结构。这与上述21年后的《宁静的空间》的构成方式有着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