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云淡》 68×68cm
宇宙没有中心。没有上下左右、东西南北的方向定位。在宇宙中也不存在“焦点透视法”中提到的所谓“地平线”。即使在地球上,也根本找不到这条线。之所以在我们的视觉中出现了“地平线”和物体近大远小的感觉,这源于人类视觉的局限性所带来的狭隘和短视。地球是圆的,人的视线不会拐弯,所以就在眼前出现了视觉的感觉极限而好像前面有一条线。如果你对着这条线往前走,那么,这条线也随着往前推移。我们永远也站不到“地平线”上。所以,所谓“地平线”,只不过是人类视觉的错觉而已。中国传统绘画就打破了人类的视觉局性,在艺术创作中采用“散点透视法”,这种“透视法”既没有“地平线”之说,也没有那个出现在“地平线”上的“焦点”。“焦点透视法”依照人类视觉的误判认为眼前的一切物体由近到远都聚合在“地平线”的一个点上,也就是所谓的“焦点”之上。“散点透视法”恰恰打破了这种局限,从而为“畅神”提供了无障碍的、随心所欲的可能性。使精神得以自由展开。使人又回到了原本与宇宙一体的状态。
艺术家根据“畅神”的需要,把不同地点、不同季节的自然物同时放置在一幅画面里。从而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概念。例如:《百花齐放图》、《群芳吐艳》、《松鹤图》等。在《松鹤图》中,丹顶鹤这种栖息在草原湿地的鸟类却被艺术家安置在松树上。从生物学角度看,丹顶鹤不会在树上筑巢。艺术家出于人类总是企盼长生不老的心理需要。把松和鹤同入一景,再加上一轮圆月相伴,有“延年益寿”的美意。我国五代•黄筌所作《写生珍禽图卷》中除画有各地珍禽之外,画面里还有龟和鳖这些水陆两栖动物。顾宏中所作《韩熙载夜宴图》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内容的夜宴场景安排在一幅长卷中。每个场景用屏风相隔又把全卷有机地联接起来。沈恬在他的文章中提到:“彦远评画,言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有“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的语句。当我们看到珠穆朗玛峰的时候,不是想着去征服它,把它踩在脚下。我们应当把它的神韵与我们的“心”融为一体。人类广阔的胸怀,来自具有包容性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