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的日益重视,馆藏文物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越来越近,已成为滋养人文根脉、丰富群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相应的博物馆文物应该如何更科学地向公众宣传,避免因为宣传措施不当或不到位,而影响公众对它们的正确认知。笔者以为,当前,对文物的宣传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宣传连续性较差。除了配合“文化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等节日举办的全国性的活动外,地方上举办的各类文物活动在时间、地段上也比较集中,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宣传的长期性、有效性,造成公众认知的不连贯性。
二是价值宣传出现偏差。作为历史和文明的物化载体,即便身处博物馆内也难免会被评估甚至定价,容易导致其真正的历史文化价值被轻视。再加上鉴宝类电视节目的广受欢迎,一旦形成“文物=奢侈品”的歪曲认识,就影响了公众对文物的正确认知和价值取向。
三是文物宣传、利用不平衡。在博物馆实施免费开放的情况下,公众走进博物馆的次数虽有大幅度上升,但持续时间并不长,究其原因,除了展品的吸引力受限外,与博物馆之间发展不平衡有很大关系。从全国博物馆分布来看,中小博物馆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80%以上,由于投入不足和社会资源稀缺,致使相当部分的中小博物馆生存艰难,导致其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和陈列展示功能削弱,其进一步发展也受制约。
四是文物的衍生品开发缺乏创新,吸引力差导致宣传广度和力度受限。虽然各地针对文物所形成的衍生品层出不穷,但很多衍生品仅处于简单复制阶段,谈不上有什么艺术美感,更谈不上有吸引力,其宣传力度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