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深入是雕塑的世纪课题(图)

深入是雕塑的世纪课题(图)

2017-09-15 12:40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海外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首届全国雕塑艺术大展”以罕见的中国美术馆全馆全部展厅316位雕塑艺术家590件(套)作品的规模,力求全面展示1915年—2017年百年雕塑风貌。这无疑是对中国现代雕塑又一次审慎梳理和回望,也是引导学术界和社会公众对中国现代雕塑的再关注。

受各种条件限制,“深入”已成为中国现代雕塑的核心课题。“深入”主要有4个方面:要向自唐宋以前的中国古代优秀雕塑传统深入;要向西方和世界各国的雕塑经典深入;要向学术研究、创作深入;要向社会公众深入。

百年回眸亮点纷呈

自迈入21世纪之后,有影响的百年雕塑展至少举办过3次。2005年“雕塑百年 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开馆暨雕塑展览”、2012年“国博百年 中国雕塑百年展”和目前中国美术馆的“首届全国雕塑艺术大展”。正是应了时下流行的一句话:“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这3个展览,都是以学术梳理为核心,持续地把中国现代雕塑向学术研究和创作发展深入,向社会观众、国际社会推广深入,激发雕塑家的创造力。

这次“首届全国雕塑艺术大展”分为砥砺铭史、塑魂立人、时代丰碑、匠心着意、多元交响、文心写意、溯源追梦7个篇章,按创作题材叙述中国百年雕塑史。展览在学术梳理上有特色,展出的架上作品数量也是三次展览中最多的。限于展览场馆内外空间的制约,主要以架上雕塑为主,即便是城市雕塑也以手稿为主。

展览突出了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这一中国现代雕塑的里程碑,以中国美术馆的独特优势,利用现代大型扫描技术,第一次以三维打印的方式完整复制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这对于完成近60年的经典之作来说是一次重要的保护和研究。当年,限于人们对雕塑的认知不足和物质条件的匮乏,尽管时任杭州国立艺专校长的项目负责人刘开渠奔走呼吁,但终于未能保存浮雕创作的大批泥塑等手稿。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年的创作者都已去世,使得对浮雕的研究、保护、修复日益紧迫。本次展览对这项工作有了极大推进。同时,展览把浮雕和创作小稿手稿相对应展出,使观众对这一经典的诞生和认识有更深入的了解。

展览的另一个重量级的展示就是对“农奴愤”群雕的小稿的梳理和展示。“文革”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组大型泥塑“收租院”和“农奴愤”,前者由于作品还在,研究者甚众;后者因原作已不存在,研究者不多。这次,展览方征集了许多精美的小稿头像,观众可以通过这些小稿,看出当年艺术家高超的艺术水准和娴熟的写实能力。

展览扬长避短,突出了雕塑的文献性与架上作品的对比,使展览的观赏性和学术性都得到提升。尽管以架上雕塑为主,但主办方见缝插针,巧妙地安排了几个适合场馆陈列的经典城市雕塑在室内展示,很得人气。

当代雕塑任重道远

中国现代雕塑技术从西方传入的具体年代,要追溯到1864年。当年开设的上海土山湾画馆里设有图画间和雕刻间,该画馆由出生于意大利雕塑世家的传教士范廷佐创立。“首届全国雕塑艺术大展”从1915年算起也有根据,因为这一年留学法国学习雕塑的江小鹣、陈孝岗学成回国、到达上海,中国有了自己的雕塑家。当然,中国现代雕塑作为独立学科则要到1928年杭州国立艺专设立雕塑科。

中国现代雕塑的现代性不仅在于技术更在于思想的启蒙。1936年,学成回国的中国现代雕塑奠基人刘开渠在拜访蔡元培时偶遇鲁迅,鲁迅对他说:雕塑只是做菩萨像,现存该轮到做人像了。这种面对大众的现实主义方向成为了百年中国雕塑的主流。

雕塑一向是美术界的“重兵器”,学习难、创作难、展出难,却为何一再举办规模宏大的展览?原因就是,中国现代雕塑远未能被深入认识,其展示的方式有限,但发展的空间很大。若非有意识地充分展示,普通人几乎无缘得见雕塑原作。同时,由于雕塑的立体特性,纸面或者多媒体也难以表现。

中国观众和社会难以深入了解雕塑,是有多重原因的。首先,中国现代城市发育相对较晚,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城市雕塑的历史积累。更重要的一点,中国雕塑创作的传统是把雕塑家归于“百工”系列。正是如此,中国古代辉煌的雕塑艺术成就中,竟然几乎找不出一个著名雕塑家的名字。因为中国古代雕塑的创作,不是在山林之中,就是在地下墓葬之内,由工匠艺人来完成。这一根深蒂固的传统至今仍有影响,而现代雕塑的理念引进也不过百年。

中国美术馆作为历届全国美展的唯一指定收藏单位,在代表性作品的收藏方面享有独一无二的丰富性和权威性。这次展览,中国美术馆馆藏的雕塑精品几乎全面得到了呈现。从另一方面看,也反衬出当代雕塑的任重而道远。从第八届全国美展至今,已经连续六届全国美展的雕塑金奖空缺。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