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博览会遭遇的新挑战
有些博览会,对于当代艺术的定位不是特别清晰,出现不同风格和形式的展商:“走进博览会,你会发现它们不仅仅做当代艺术,里面还会夹杂着带有本土特色的内容。比如偏生活化的作品,抑或一些衍生品,甚至与艺术关联性不大的摊位。”吴放谈到。这样的情形,与我们通常对于当代艺术博览会的调性的看法有很大差异。另外一个让许多画廊工作人员头疼的问题是:当地的人们对作品保护性意识比较缺乏。“因此,博览会需要更多的工作人员在这一块进行引导,这也是这些博览会需要对大众进行教育的地方。”
除了这些尴尬的情况,区域化博览会趋势下,真正体现团队专业性是其面临的一大考验。夏季风谈到:“一个专业的博览会团队需要几大块:核心团队中除了主要负责人(或创办人、总监),还应该包括艺术总监、运营总监、项目总监、客户主管,以及专业的公关团队等组成部分。他们分别对接参展商、收藏家、媒体等各个环节。”
从团队专业性方面来看,许多画廊都对上海的博览会表示认可,前波画廊博览会负责人员谈到与ART021打交道的感触:“他们都会有专门对接展商的人。而且分工很明确,配备也很完善。比如去年我们的展墙少做了1米,021的团队马上就帮我们做了,效率非常高,因此耽搁了我们的布展时间,他们晚上自动地为我们延长了布展时间。”
除此之外,博览会的论坛、公共艺术、策展单元、休息区等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新兴博览会需要提升的地方。“博览会除了是一个销售的场所,也是一个欣赏艺术品的场所,环境本身就不愉悦人,来到这儿,感觉像是到了一个大型的艺术品综合批发市场,即使买了东西,购物体验也不会好。”一位画廊工作人员对雅昌艺术网说。
资源整合还是多层细分?
政府的支持,潜在的消费市场与人群,遭遇“非专业”的博览会定位与团队,使我们思考这些区域化博览会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将如何?
有行业资深人士提出:有没有可能由一个博览会将它的模式与团队经验有效地复制到各个地方,既与地方特色结合,又能保证一场当代艺术博览会不失其专业性!
这一想法已经有案例。夏季风指出:“比如我们看到巴塞尔博览会就是这么做的,因为它自身已经具备了这样的品牌效应,在亚洲和北美市场的布局,形成了一个博览会的连锁品牌,既保证博览会本身的质量,又结合了当地的特色。”
当前国内博览会发展的格局来看,这也许只是一个大胆的假设。吴放认为区域化博览会未来会有它本身要走的道路:“因为这不是单一的博览会,背后还有投资方、主办方,包括政府在更大的产业上的布局,艺术深圳就是其中一个案例。”
早在5年前,上海博览会刚刚兴起之时,许多行业内人士就认为未来国内博览会需要进一步资源整合。然而5年之后,我们看到的不是博览会的整合,反而是市场的细分。ART 021已经宣布明年5月份将进驻北京,许多人因此很看好这个博览会在资源整合上的可能性。但据了解,它在北京的定位是“经典艺术”,参展商及作品将以二十世纪中西方经典艺术为主。这一定位反倒让人看到它在进一步抢占市场“处女地”。
有行业人士指出:“国内博览会一直缺乏一个一支独大的引领性博览会,大家有相似之处,又各有些许不同,是目前博览会难以彼此整合的一个原因。比如ART 021,西岸博览会正在走更加国际化的道路。北京的博览会本土化区域更加明显;以及具有地方特地的区域化博览会。看起来市场也许会进一步走向多层细分的格局,各自做好能做的事情。”
然而,现实层面的问题是:藏家及展商会在各个博览会之间进行取舍,尤其对参展商而言。夏季风表示:“如果是同一个区域内的博览会,我们可能只选择参加一场。毕竟精力有限,而且应该主要放在自己空间展览上,不能本末倒置。”
11月,上海的两场博览会:西岸与021将同期上演,空气里弥漫一股硝烟气息。去年在上海博览会期间举办的台北艺博会,许多画廊都放弃参展,甚至台湾本土的藏家都纷纷跑到上海来。于是今年他们主动调整展期,提前在10月中下旬举办,不少画廊表示今年销售成绩理想。明年五月份,艺术北京,ART 021(北京),艺术成都,一个月内三场展会。无论一线城市的博览会,抑或新兴的区域化博览会,它们面临的除了地域上的PK,还是时间上的竞争,未来博览会会有哪些格局上的新变动?
回到区域化博览会发展前景的可能性,在吴放看来:“我们希望得到政府对当代艺术更全面的支持,但一场博览会首先需要有尖货的艺术品,其次是提供非常优质化的服务,因为这是一个市场化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