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要闻 > “中国油画第一村”转型中的杂陈五味(组图)

“中国油画第一村”转型中的杂陈五味(组图)

2017-11-01 09:19 文章来源:财新网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有着30年历史的“中国油画第一村”深圳大芬村聚集了千余名底层画工,随着产业升级面临被淘汰的局面;大芬村的未来需要创新和个性,画工们却疲于为生计;旅居大芬村的外国艺术家口中的“自由”,他们似乎未曾享有

文/财新记者 梁莹菲

深圳大芬村原本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客家人聚集村落,自1987年香港画商黄江将画厂选址在大芬村起,这个与艺术毫无关联的小村落就承接了将艺术批量生产的使命。让人啧啧称奇的生产速度和低廉的价格,一下子让大芬村名扬海内外,纷至沓来的订单降临在大芬村0.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芬的命运就此改写。高歌猛进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转型所带来的机遇和阵痛始终如影随形。

崛起,危机和转型

大芬村发展初期,为了应付大批量的国外订单,黄江将较为简单的画稿分成几个部分让工人去画,一个负责天空、一个负责湖水、一个负责地面,形成一个如同“流水线”般的生产线。依靠这种高效率、低成本的生产模式,大芬村在国际市场上占稳了脚跟。但与此同时也给其带来了“山寨”“廉价”的负面标签。

如今大芬村里的画工忌讳记者提起“流水线”这个词,对他们来说这是往后十几年来大芬村的画价偏低,产业升级迟迟不能实现的原因之一。

2004年之后,受到政府高度重视的大芬村成为了文博会惟一分会场,多个全国性展览落户大芬,为留住核心艺术人才,画家廉租房在大芬村旁拔地而起……为了打响大芬村这个品牌,深圳市政府推出了多种优惠政策,大芬村的发展达到顶峰,店面从原来的一两百家发展至1200 多家,村内画工多达1 万人。当时在村里经营画廊的周峰记得有大半年自己天天加班到半夜3 点,画都是一货柜一货柜地往国外运。

2008年,英国画家大卫在《国家地理》上读到一篇关于千里之外的深圳大芬村的报道,文章里写道那是“一个艺术家集中的中国小村落”,文章立刻激起了大卫的无限遐想,喜好新鲜和冒险的他立刻飞抵大芬村。这成为大卫生命中的转折点,在这里他结识了生命力第二位妻子,也开始了自己在大芬村的艺术事业。在中国,大卫创作的印象派风景画更好卖一些,但它主要的经济来源是教授英语、音乐及红酒生意。

2008年,大芬村也进入拐点。美国次贷危机、欧洲债务危机让依赖外贸订单的大芬村一下子失去了生意来源,外国人渐渐不来了。同年11月,中国政府推出“4万亿计划”刺激国内经济,酒店、会所一时间遍地开花,大芬村从从前的出口主导转向了专供国内市场,带有浓重装饰风格的综合材料画作流行起来。

凭着对国内市场的敏锐触觉,周峰将独特的设计注入到原本普通的画作中,开发出一批难以被复制的“新中式”装饰画,得到不少酒店、会所客户的青睐。这似乎是大芬产业转型的一个极佳案例,然而在这场转型中,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参与,像周峰这样搭上了转型顺风车的,无疑是其中的幸运儿。

责任编辑:苒若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