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吏立像》(Nude figure of the Seal Bearer Tjetji),古埃及第6王朝,约前2321年,木制彩绘,高75厘米,伦敦大英博物馆
《搬运贡品的女性像》(Statue of an Offering Bearer),古埃及第12王朝,约前1981—前1975年,木质彩绘,高112厘米,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而与之相比,在《米洛的维纳斯》中,由于雕像的身体重心由右腿支撑,左腿能够自由移动,所以能够使左腿向前大幅跨出,与身体的扭转相呼应,产生富有生机的动感。这种“动态”的导入正是古希腊人心中的“美”的第二个条件。
“支撑腿”作为重心,支撑着弯曲成S形的身体,连同能够自由移动的“摆动腿”,二者之间产生既稳定又动态的姿势,被称作“对立平衡式”(contrapposto),之后成为欧洲雕塑和绘画中人体表现的基础,一直被沿用至今。
举例来说,很多人都知道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1445—1510)创作的维纳斯是以《卡比托利欧的维纳斯》为范例创作的。此外还有意大利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巨匠米开朗琪罗的作品《大卫》,同年代在德国活动的乌尔姆的格雷戈尔•埃哈特(Gregor Erhart,约1470—1540)的作品《抹大拉的马利亚》,或是18世纪法国雕刻家埃德姆•布沙东(Edmé Bouchardon,1698—1762)的洛可可式作品《爱神丘比特将赫拉克勒斯的棍棒改制为弓箭》。无论是创作年代、地域还是样式,甚至是主题,这些不同的雕塑中都有共通之处,即通过构图的均衡体现出对于人体的美的意识。
人类中心主义的世界观
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的雕塑与《米洛的维纳斯》的区别,与其说是技术问题,不如从世界观的不同中找原因。
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担任雕塑的模特的人都是国王或女王,神官或巫女,以及书记官等拥有特权的支配者阶级的人,在当时他们被视为超自然的存在,也就是超能力者。在为这些超能力者制作雕塑时,他们最看重的是要拥有超越现世的永久性,所以必须要排除“动态”这种暂时的因素,而制作成不受时间流逝左右的、宛如纪念碑般岿然不动的姿势。此外,为了让任何人都能明确看出雕刻的模特是谁,需要摆成面朝正面的姿势。在古埃及甚至还格外强调风格写实,要求与模特本人相像(酷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