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画》书封
(美)卜寿珊/文;皮佳佳/译
当我们面对宋元时期的绘画真迹时,不由心生困惑:为什么当时中国顶尖的画家专爱山水,而不热衷于肖像、静物和神话?为什么这些作品看上去很相似,但在自然界中却并不存在?美国艺术史家卜寿珊(Susan Bush)最初钻研宋代绘画,也是从这些疑问开始的。早在文人的水墨山水画统治画坛之前,人物侍女、花草翎毛、工笔青绿等等曾经各擅胜场。但从宋代开始,一切都发生了巨大改变。
肇始于苏轼、文同等士人的文化运动,使得身份尤其是与身份匹配的文化品格,成了决定画作高低的关键因素,并影响了此后五六百年的中国画史。本书的作者卜寿珊没有被汗牛充栋的明清画论带入泥潭,而是沿袭社会史和文化史,试图缕清文人画的历史发展脉络。“澎湃新闻·古代艺术”节选《心画》,这本海外美术史著作呈现了中国文人画产生和发展,以及社会历史图景和文人画理论的演变。
文人与文人画的共同崛起
众所周知,文人作画始于汉代,到了唐代,有相当一部分艺术家跻身仕途,所以张彦远说只有贤人高士才能成为优秀画家。一些为后世文人艺术家采纳的题材也产生于这一时期,比如关于田园的诗意表达,像王维(699—759)的《辋川图》,还有张璪的水墨树石。唐代官员和画工在题材风格方面还没有明显分化。文人艺术理论出现于宋代,它反映出向一种新的绘画形式的转化,但还没有从风格上进行定义。文人画家此刻意识到了他们作为精英群体应起的作用,他们倡导的艺术与诗歌和书法紧密相关。他们首先是一个社会阶层,而不是具有共同艺术目标的一群人,因为他们处理的是不同的题材,以不同的风格作画,其中某些风格直接源于早期的传统。当然,他们的作品被后世的文人画家奉为圭臬,最终一些特殊的绘画类型被视为文人题材。然而,在山水画领域,这一观点到明代才确定下来。那时,文人们追忆元代大师的成就,开始用风格术语来定义文人画。因而我们关注到这样一种艺术形式,它首先在某一社会阶层里进行实践,继而缓慢进化为一种风格传统。既然艺术家的地位很早就是重要的事情,文人绘画的概念为何不早不晚恰恰出现在宋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