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中国书画艺术的精神主要集中体现在气韵的流动及意境的创造上。追求气韵流动和意境之美是中国文化中文人墨客精神的共同目标。书法不是一个简单的技艺,而是体现中国文化精神基本特征的一个载体,书法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典型产物,它的美学基础源于中国文化。
在中国哲学中,“气”是中国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在中国哲学中认为人是由天地和宇宙的气构成的一个多维的整体,生生不息的宇宙之气是人的能量之源,也是主体生命存在的道体,中国哲学强调人的精、气、神三者合一,也强调与人的气场、与自然相同及感应,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所以中国艺术美学很强调作品的气韵和神采,强调艺术创作与生命的感悟及对自然的认知结合在一起的重要性。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一幅书法作品更是如此。书法家自身的生命感怀和文化修养的气质和气韵与宇宙之气相通相感,是作品是否有正大气象的关键,这些由气韵流动而凝结在笔意墨象中的人文气象是书法的主要美学内容。所以书圣王羲之说:“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者贵,万古能名。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把笔抵锋,肇乎本性”。王羲之特别重视其作品的气韵,从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来看,通篇把写喜抒悲之气贯穿整幅作品,整幅作品气与韵相依而彰。得气韵而感觉作者已不是写字而是在写心。其韵已达神化飞扬的羽化境界,所以后人无人能及。
所以评价一幅书法的好与坏,艺术与精神合一的“韵”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书法强调的不拘于有形的线条墨色,而是展现书者的心性价值,表现书家心情境遇之悲喜怒忧,展露其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内心秩序或失序是作品最重要的艺术价值。书法得其“韵”,才可达到自然随化、人境合一的境界。
书法的气韵其实就是书法意境美的一个表现形式,意境美源于气韵之美,更高于气韵美,因为书法意境除了气韵外,还有更重要的是书者自身的人生境界的在作品中的表达。一幅高格书法作品必须达到了一定的意境,才能给人们观之有味、思之有余的无穷魅力。
中国文化和中国文明史离不开汉字,而以汉字为主要表达对象再加上中国的哲学基础阴阳文化相统一的书法更是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和最主要的文化特征,书法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书家之思,之情,之文采,之胸襟,之气韵,之境界,通过柔软的笔尖,通过墨汁的律动而跃然于白纸上,形成一幅物态天趣在造化与心灵合一的精神世界的表达,所以一件好的书法作品一定是书者精神与文化及思想的集中表现。也是作者将自身的人生境界的表达,作品的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深层境界的创构。清人蔡小石在顾翰的《拜石房词》序里把意境描述为三个阶段:“夫意以曲而善托,调以杳而弥深。始读之则万萼春深,百色妖露,积雪缟也,余霞绮天,一境也。再读之则烟涛澒洞,霜飙飞摇,骏马下坡,泳鳞出水,又一境也。卒读之而皎皎明月,悠悠白云,鸿雁高翔,坠叶如雨,不知其何以冲然而澹,翛然而远也。”他把意境分为“象”、“意”、“道”三个层次 。书法也可以用这三个层次形容它的意境之美。作品中的笔墨线条被认为是象内之境,它表达的空间和时间是有限的,这种审美对象之“象”具有鲜明的感官性。其次作品的章法、布局及内容为境中之意,表达作者的审美情趣及基本功力。而境内之道则是作品最高的艺术境界,它深化到了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及文化精神的层面,代表了中国人的生命意义和哲学思想。比如古人书画中生气流行的空白处,却让人感到鸢飞鱼跃的风景。庄子说:“虚室生白。”又说:“唯道集虚。”我们从中国诗词文章里都着重这空中点染,抟虚成实的表现方法,使诗境、词境里面有空间,有荡漾,中国书法也具同样的意境结构。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书者达到了哲学家宗白华先生的人生最高境界——天地境界,而在作品中所表达的天地浩然气象。宗白华先生把人生分为五个境界,这五种境界第一是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的功利境界;第二是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的伦理境界;第三是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第四是因穷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第五是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所以说书法的境界,应该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无限。是在阔度、深度、高度上进入一个人生的诗化哲学境界。这样的意境也是景、情、道在人生审美体验中的统摄、聚合、交融,对意境的追求是中国艺术精神的鲜明特点,这也是古人书法为什么开卷就有正大气象的原因所在。以《兰亭序》为例,《兰亭序》是王羲之与友人宴集会稽山阴兰亭,修祓契之礼时所书。时值暮春之初,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间,行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之乐的良辰美景,王羲之仰观俯察,游目骋怀,感到人生生老病死的无奈及自然的永恒壮美,在“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的仙景之中,王羲之畅叙幽情,成就了千古绝唱《兰亭序》。王羲之的虚灵的胸襟、心性自澄的天地精神在这幅作品中被完美表现了出来,其意境无人能左。
而唐人怀素的《自叙帖》也是意境高格的艺术精品,怀素以其飞动的线条意趣,刚健的笔力神采,行气如虹的艺术生命力构成了“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的壮美意境。清代画家恽格在《南田画跋》说:“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只有情感的笔墨和笔墨化的情感交融,把象的线条、意的感情、道德精神三位一体,无间契合,书艺创造终臻高妙之境,无疑怀素的《自叙帖》就是这一妙境的实现者。
中国书法艺术之所以能成为国粹,是因为它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实质及精神,是中国文人精神境界的物化表现形式,其审美取向及艺术价值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书者必须是饱读诗书和胸怀天下的文人志士,作品是传递其精神的载体,气韵的流动和高远的意境是书法作品美学的关键所在。
当今社会,由于我们对中国文化的集体断层,所以对书法艺术的认识也出现了一些偏差,我们当代的大部分书者,基本就是以书法为生计的书法匠,他们不可以不说不勤奋,也不可以不说不努力,但是因为文化基础太差,苦练多年,创作的作品基本是没有气韵和生命律动的简单模仿。对书法艺术只停留在了“象”的层面,由于文化及境界所限,根本无从谈书法的“意”和“道”,作品失去了书法的文化及精神的价值内涵,是书法沦为技法的艺术,这着实是对书法艺术的曲解,书法应该回归文化的属性,应该回归到它的本源,它最能表现中国人精神追求及生命境界,书法文化最中国。
段俊平 著名国学专家、着名书法家、知名管理学者、京麓书院院长、中华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东城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访问学者、内蒙古年度经济论坛执行主席、北京爱维龙媒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
段俊平先生家学渊源,遵循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教诲,数十年如一日归隐研习中国传统文化及书法艺术,终获传统之精髓。理想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段俊平先生长期立足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主张建立中国传统哲学思维与西方现代管理模式相结合的“中国化管理模式”,所创立的“中国化管理”新儒学应用理论,深受专家与企业家推崇和认可。所着的《传承的力量》、《企业幸福力》、《大道行简》及《中国管理往事》等多部中国化管理专着成为年度最畅销的管理类图书。被京东商城评为读者最值得推荐的图书,也成为被引用最多的管理观点的管理学家。很多文章成为议论文范文入选中小学选修课本和中考题。国学及艺术文章和书法作品被数百种国内外媒体报刊登载,被评为“中国百名最有影响力专家”2014年8月被泰国皇室授予“人类文化杰出贡献奖”及“中泰友好形象大使”荣誉称号;2014年11月获纽约中国书法国际大展“艺术成就奖”和“德艺双馨大奖”等国际奖项。
段俊平先生的书法秉承家学,从小遍临传统名帖,以深厚的国学底蕴和天赋,在传承古法的基础上自成一家。书法作品品位超凡脱俗;笔法天真自然、骄快飞扬;意境清雅和畅、禅定写心;神韵筋脉相连、古朴飘逸,深受国内外政要,商界精英和大众群体喜爱,并被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香港中华艺术馆、日本国立博物馆及众多艺术机构收藏,所写书法论文被《中国书法》、《书法》、《书法导报》、《中国美术》刊物刊登,并成为书法教学的教材,2012年被多家媒体评为最有天赋和最具升值潜力的书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