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趣闻 > “飞天”形象变化的文化内涵(图)

“飞天”形象变化的文化内涵(图)

2018-01-10 09:16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李家琪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六臂伎乐飞天 盛唐 莫高窟148窟 南壁龛内

飞天形象是敦煌莫高窟众多精美艺术品中的代表。飞天在壁画中的姿态多是衣袂飘然,持花卉乐器,迎风起舞。尽管不同时期的形象发生变化,但总体表现出了佛教的安乐与祥和。

莫高窟初凿于十六国时期,西域与中原本土风格共存,且主要以西域为主。以大红为底色,线条粗犷狂放,色彩大胆而浓厚,显得古朴,原始气息浓郁。人物只略具人形,身体结构并无美感,身上服饰少而简单,面部表情单一。

到了北魏,已有了明显的中土化。面部轮廓更圆润、五官匀称,眉清目秀。线条更成熟、更复杂,整体给人以真实、和善的感觉。描绘手法已往写实方向发展。

西魏则分裂成两种风格,“西域式”承接北魏时飞天造型,而“中原式”的人物形象参考魏晋时期标准的“秀骨清象”,改造成了清秀瘦削,身轻如燕,面含微笑的女性形象。发髻也由单束变成双髻,彻底抛却了原先的拘谨。

北周又回复到西域式飞天造型。

北朝战乱,民不聊生,寄托于佛法。佛教作为外来教,与中原文化再度融合,色调比较清新。

隋唐对“飞天”做出创新,除女性外还添了一种秃发僧人式的形象,均十分富有生气,给人以欢乐、进取,自由奔放之感,亦由原先的朴实变化成雍容华贵。其面部均称为非男非女相,既慈善又不失刚强。

唐代后期,因政治原因,人物姿态上失去了欢快的动感。服饰变得清新淡雅,人体也由丰腴变得清瘦,神态更平和,显出庄重和肃穆,隐隐流露哀伤。

隋唐以后,敦煌人心思安,他们反对战争,渴望回归以往生活。此时“飞天”形象已失质朴与深沉感,显得世俗化、情绪化,整体缺乏生气。

元代继承唐朝风格,基本无发展变化。(之前宋时期也多为重修前朝壁画,无进展。而菩萨多显苦闷像——大抵是北宋期间对佛教持反对态度的缘故罢。)

各朝壁画飞天形象的变化无疑是反映当时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重要证据。而印度、希腊与西部少数民族和中原之间的文化一直在交互碰撞与融合,最终形成了被大多数人认同的新文化。

古代的先民在壁上凿出洞窟,为自己的信仰,用描绘的方式祭奠永恒的神佛。他们做着延续千年的梦,在石壁上凝注了千年的舞韵、繁花与佳木的芬芳——以绚丽的、色彩流动的笔触为封印,留住时间的脚步。

我们要不要再“变化”一下飞天的形象?我想,或许是必要的。

待到此梦成真,今夕何夕?

再忆起踏在窟中花砖上,每一块砖石都仿佛流动的古画。某种气焰在心胸升腾,汇聚成一股使人抬头仰望星空的力量。


责任编辑:苒若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