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绍伦 《初夏》 水彩 纸本
一位艺术家家属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国有美术馆做艺术家回顾展,能拿出场地和一部分资金,剩余的就靠我自己的收入补贴。组织人力整理数据,邀请策展人和学术顾问等等,都靠家属的投入。为了最好地展览呈现,家属的各种投入甚至可以达到整体的百分之八九十。这样做的原因,既有个人情感因素,也有作为我们这代人的责任心,因为这些事今天不做,一段美术历史就没有了。”
“今天另外一个尴尬是,尽管国家提倡文化传承、美术史的研究与保护,但在落实的过程中,很难真正实现学术上的连续积累,有的高校教师最终宁可放弃不断申请新项目,选择自掏腰包投入某一专题,收集资料,深入研究。有的官方机构用灵活的资金操作方式,置换院藏艺术品,拿所得资金支持学术研究展览。虽然杯水车薪,但都非常令我们感动。”这位家属说。
2017年夏,李青萍作品展在沪举行,由于馆方没有经费,展览没有开幕式、没有请嘉宾、没有研讨会也没有通知记者,李青萍的家属来沪参观,看到暑假期间观众络绎不绝,十分欣慰。但是或许仍然因为经费、人力的短缺,展品铭牌、展览前言中的内容也不可避免产生瑕疵。
从张充仁、周碧初、俞云阶到吴作人、李青萍、哈定、陈逸飞,这些官方机构举办的展览数量,对于拥有极其丰富的近现代美术史资源的上海而言,依然不够;对于尚不为人熟知却为上海美术史做出过贡献的老艺术家,需要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公平、客观、及时地回到历史的叙述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