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九零后为代表的中国新生代艺术家,心目中最理想的艺术城市是哪一座?如果不从事艺术,未来会选择其他什么职业?他们又是如何看待艺术与生活的关联?
带着上述疑问,我设计了一份开放式调查问卷,2018年元月,在深圳大艺博组委会的协助下,对117所高校的413位青年艺术家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根据采集到的信息分析,中国新生代艺术家在表现个性化、多元化面貌的同时,也展示了更为务实和责任担当的一面,勾勒出一幅造型立体、层次丰富的群体肖像。
先交代此次调查的基本背景。大艺博是大学生艺术博览会的简称,创办于2012年,是中国最早一家以艺术类高校学生为特定服务对象的艺术展览平台,在过去6年一直固定在广州举办,每届均维持百余所高校和千余件作品的规模。今年年初在深圳的亮相,则是大艺博在中国多个核心城市落地计划迈出的第一步。去年,我赴深圳出席青年艺术周活动时,同场的演讲嘉宾广州华艺总裁李峰,就曾透露过大艺博北上广深的战略布局。
作为样本抽调基础,首届深圳大艺博的413位参展艺术家,覆盖内地29个省市自治区,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海外地区,地域分布较为均衡。参展人数排名前十二的省份依次为广东、山东、湖北、河北、湖南、辽宁、河南、浙江、陕西、江苏、安徽、福建,合计占比高达75.6%,成为当之无愧的艺术人口输出大省。
从院校分布来看,有290位青年艺术家师出“中国十大美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占比高达70.2%。其他则来自各综合类院校、师范类院校,以及南京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新疆艺术学院等六大艺术院校,另有30位国外艺术院校学生参展,有效避免了样本教育背景的趋同性和由此对调研数据造成的干扰。
从年龄层分布来看,1990年以后出生的艺术家占67.9%,成为此次参展规模最庞大的群体;其次是1980年至1989年出生的艺术家,占比28.5%;而1980年以前出生的艺术家仅有3.6%,已基本淡出青年艺术家阵营。参展艺术家中,本科在读11.7%,本科毕业35.5%;硕士在读27.9%,硕士毕业23.1%;博士在读0.85%,博士毕业0.5%——本科生和硕士生旗鼓相当的人数表明,艺术类学生的受教育年限正在延长,或与日趋严峻的就业环境相关。
艺述东西中国当代艺术中心会是上海吗?马继东:虽然北京有天然优势,但过去几年,上海在艺博会、美术馆、展览和新藏家上都更胜一筹。
从参展作品的价格区间来看,1037件作品里,单价在5000元以下的计458件,占44%;5000元至10000元计260件,占25.1%;10000元至20000元计166件,占16%;20000元以上计153件,占14.9%。对于数次操盘青年艺术博览会的大艺博而言,这一定价体系的产生,是其经过长期市场实践而不断趋近合理的,同时,也呼应了目前中国大众艺术消费市场的实际购买能力。
在413位参展艺术家大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本次开放式问卷调查最终抽调样本数为106人,即共回收106份有效问卷。
在中国当代艺术圈,画廊、美术馆等艺术机构对于新生代艺术家的考察和挑选有一个不成文的前提条件:毕业以后三至五年,因为在此之前,艺术市场会淘汰超过90%的毕业生——绝大多数迫于生活就业等压力而放弃艺术创作。从1992年台湾山艺术基金会董事长林明哲在四川美院设立“罗中立奖学金”开始,到2009年中央美院举办的第一届“千里之行”毕业生优秀作品展,越来越多的艺术院校在产出端设立人才举荐平台,而类似泰康空间、青年100、艺术北京、上海青艺博、H21新锐市集、广州大艺博等不同形态的青年艺术家选拔平台,也多将目光聚焦于毕业三至五年的年轻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