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数字化无法取代实体文物 可与传统修复相辅相成(组图)

数字化无法取代实体文物 可与传统修复相辅相成(组图)

2018-01-31 09:31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陆林汉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巴米扬大佛虚拟投影巴米扬大佛虚拟投影

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与文明留下了众多异彩纷呈的文化遗产。近些年,《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纪录片、综艺片已进入大众视野,更唤醒了年轻观众的关注和敬畏之情。同时,发展迅猛的虚拟现实(VR)等科技手段也为国内外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了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在数字文物领域,上海纽约大学交互媒体艺术助理教授陈无畏长期致力于数位成像、设计与人体美学方面的研究,参与重庆大足石刻数位档案及白塔寺再生计划的影像等项目。1月26日,在上海纽约大学的座谈会上,陈无畏探讨了数字技术与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澎湃新闻特此整理了座谈会内容并予以文字呈现。

文物遗产面临的多种问题

在文化遗产的这个宝玉上,确实面临着很多相应的问题,包括文物本身或者景区本身。一些比较远的山区的文物,因长期不清理的关系会破损、虫蛀、或是部件老化、脱色、掉漆。还有一些因地表活动,如洪水、火灾等自然灾害而受到影响。因为这些文化遗产是没有办法移动,所以即使不是人为造成的损失,对于文物来讲,也会因自然而造成一定损坏。

此外,还有一些人为活动造成的损坏。最糟糕的可能就是破坏分子或者是盗窃。例如过去深藏在阿富汗巴米扬山谷的石窟中的巴米扬大佛,在2001遭到塔利班的炸毁。而在巴米扬大佛的例子上就用到了数字文物的修复技术。在2010年,德国派出了修复团队,在巴米扬搜集当时剩下来的遗留破碎的石块,重新做了测绘,做了虚拟的佛像。

文化遗产修复与博物馆的运作结合

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保护上,我主要关注的重点是在于数字文物,尤其是在宗教造像上。其实从最早开始的,荧幕造像单体为启发点。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使用的科技、材质等都要考虑它的可逆性问题。如果没有办法去兼顾可逆性的话,在未来,我们就没有办法留余地给别人去做可能更好材质的修复。

其实在2009年的时候,弗吉尼亚就有了数字雕塑项目(Digital Sculpture Project),针对博物馆馆藏的经典雕塑做数字化保存。当时是相当早期的数字化保存,在精度、导览上都有明显缺陷。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3456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