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摩苏尔的修复项目Rekrei
数字文物的保护方法不可以离开传统,而是并行。比如在故宫之前有修复早期的人面造像,他们确实利用三维把整块面具扫描下来,再利用三维建模的方式去贴合。 如果用手的话,可能一些细微的地方还是没有办法完整的修复。
虚拟文物可以在数字领域里面无限的接近实际的文物,但最主要的方式还是希望人们对真实文物的关心,产生保护意识,而非取代。数字的方式和传统修复是可以相辅相成的。
数字化如何进入观众视野,深化到教育中
这些数字文物不能够百分之百代替原有的文物,但是它可以让我们无限接近它,并且透过这些易达性的材质,并能够反复的使用,传承给下一代。可以在未来孩子的教育中让他们很容易的看到这些“文物”,在屏幕中透过缩放功能,看到最好的细节,在上面做注释。在国内,2000年初期的时候,故宫其实就已经开始有了相关的想法。在端门那边有一个数字艺术馆,那其实就是一个数字文物的集成。
此前举例的大都会博物馆亚当像来讲,就是以开放资料的方式,把多年来的文献研究和技术辅助展现给公众。再比如大英博物馆已经开始在网络上发表他们的数字单体观察,甚至开放下载。这其实也是给我们一个启发,可以以一个开放架构的方式,让大众能够接触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