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纸制造工艺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宣纸研究的著述甚丰,泾县宣纸集团也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本人才疏识浅,不敢谈研究,只是偶尔看书时,见到一些平日不多见的文史资料,林林总总收集一些,为作共享,现稍加整理,献一孔之见,以博大方一笑。
1 宣纸产生的年代
现已发现的研究宣纸的专著最早是邑人胡朴安的《宣纸说》,据其考证有文献记载的是胡侍《珍珠船》云:“永徽中,宣州僧欲写《华严经》,先以沉香种楮树,取以造纸,当是制造宣纸之始。”《旧唐书》记载:“宣城郡船,即空青石、纸笔、黄连。”欧阳修等编撰《新唐书》第四十一卷记载:“银、铜器、绮、白紵、丝头红毯、兔褐、、簟、纸、笔、署预、黄连、碌青。”这些文字资料表明当时宣城府作为土贡的纸达到了很高的质量,纸的制造技艺水平领先于全国。
但有些专家认为这是以楮树皮为主要原料生产的皮纸、谷纸,并不能称之为宣纸。民国年间铅印、安徽通志馆编纂的《安徽通志稿?十九》谷皮纸一栏记载:“《泾县方言考》曰:谓宣纸为谷皮纸。按说文本部谷,楮也,古禄切。陆玑疏云,江南以其擣皮为纸,谓之谷皮纸,洁白光辉。”泾县虽贵为宣纸的产地,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还是从其原料来源习惯地称其为谷皮纸,就像泾县人互相打招呼也是习惯于呼小名一样。从现在的角度看,我们的祖先缺少命名意识,这也可能是不能更早在文字中找到宣纸一词的缘由吧。
邑人、著名学者包世臣在其《安吴四种》中亦云:“谷,古名谷桑,又名楮、名构,俗又呼为檀皮,宜涧谷间良地。”在泾县老百姓的认知里,楮与檀皮就是一种树,这也是一些文人在写造作纸的原料里皆写为楮的原因。以上文史资料早已回答清了楮与檀、谷纸与宣纸的关系。当然,唐朝的宣纸与现代的宣纸可能还是有所差别,甚至在质量上还存有某些缺陷,以至于“好事者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摩写”,但毫无疑问,这就是宣纸了,这就如同才发明出来的飞机与当代高科技武装起来的飞机,尽管性能、质量相差万里,但皆名飞机一个道理。
2 宣纸制造中水的作用
宣纸的制作工艺,清康熙年间宁国知府佟赋伟在其《二楼志》有记载:“泾地工作纸,楮树丛生。割皮取膚,杵捣成汁,审水火之剂,均其捞摝,熨诸埏植,既干而落之,最明洁,厚重者似玉板。”
要制作出优良之宣纸,首先在于选料。胡朴安在其《宣纸说》中强调“纸之制造,首在用料,料用楮皮或檀皮,必生于山石崎岖倾仄之间者,方为佳料。”而清乾隆年代汪六吉所制作的最好的纸,也由于其“择材必精,考工必良,苦身齐作,不惜劳费”,所产纸方能“内坚而外柔,文理细腻,颜色洁白”。同样产地的檀皮,不同的季节所剥的皮,其产生的质量也很大,所以砍檀树多在冬腊之间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