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中国雕塑界的“青春旋风”(组图)

中国雕塑界的“青春旋风”(组图)

2018-05-11 10:14 文章来源:美术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mszb2018042100005v01b004

柳青 成果——肖灿英 55×42×70cm 铸铜 2015年

一位大师是一个矿藏,一段历史也是一个矿藏,不但供我们挖掘的东西很多,而且其中的元素含量也不一样。对待传统就像对待这些矿藏,我们要善于发现,勤于挖掘,恒于发扬。其实,我们现在对中国传统研究还远远不够,对西方传统研究也不够,对现代主义、当代主义研究同样不够,很多都是道听途说。但我认为,最终要落实到研究大师、研究经典。一生没有多少时间,找几个不同时代的心仪大师去研究,多研究一个大师就像多打开了一扇门。此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同专业的艺术家,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对雕塑进行深入研究。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别样视角,反而能另辟蹊径,产生极富启发价值的见解。我坚信,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时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的时候,中国的雕塑艺术将一定被世界所模仿!

不够典型成为普遍问题   

“铸时代篇章”,既是青年雕塑家对民族复兴时代的书写,更是伟大时代对青年雕塑家时代情怀的熔铸。如果没有艺术家的思想与这个时代宏大精神的共振,就不可能真正用雕塑艺术去“铸时代篇章”。此次展览的主题性创作是雕塑艺术,而不是装置艺术,或是正在欧美流行的当代艺术,这意味着“铸时代篇章”是用雕塑艺术来熔铸史诗性、纪念碑式的时代篇章,因而,青年雕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青年雕塑家对雕塑艺术的回归。“铸时代篇章”不但是通过雕塑对我们这个时代人文精神进行雕刻,而且包含着对雕塑民族艺术特征的探索。展览中许多作品对民间美术的借鉴、对中国艺术写意精神极其自然的融入,都是对“铸时代篇章”的艺术探索,这无疑也是时代赋予青年雕塑家的使命。

这个展览比较好的原因就是把重大主题性创作的草稿、半成品和这些青年雕塑家平时具有探索性的作品结合在一起,让观众把他们对主题性创作的构思以及他们平时的纯艺术创作联系起来分析。优秀的雕塑作品从来都是将个人化的语言探索和主题创作的思想表达有机地融为一体,只有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最好的结合点,才能把作品思想的熔炼与艺术个性的提升最大限度地呈现出来。这个展览暴露出的青年雕塑家在主题性创作中的问题也是明显的。譬如,典型性不足是一个普遍的问题,雕塑语言所具有的独特性是其高度的概括性,不需用过多的人物铺排和环境渲染。因而,雕塑家要珍惜和慎用作品选择的人物,能用一个人绝不出现第二个人。再如,能否从选题变成主题,每个雕塑家如何表达一个主题,能不能从精神情感出发、从独特的视角出发把故事讲好等等,都涉及到很多雕塑语言和创作规律上的问题。总之,不能因进行重大主题性创作,就把自己擅长的雕塑语言、创作个性丢失殆尽。因为表现这些特定的历史主题反倒应当通过个性的艺术创造,才能将思想表达融入艺术感染之中。

艺术创作还需讲究“生熟的火候”  

本次展览作品主要集中于表现当代题材。对于美术家而言,表现当代题材有优势,也有不利的一面。优势在于可以很便利地获得图像素材,比如可以从照片、视频、电视里找到参考资料,有助于塑造人物。不利的一面在于,因为图像太多了,太容易寻找了,创作者反而面临选择的困难。而且一件作品创作出来后,也可能会导致观众在审美上的不认同。从审美接受心理上说,艺术品需要在观众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期待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点。如果一件作品的表现手法、最终形象太接近人们先前的经验,这往往会因审美上的厌倦而产生排斥心理;但是如果作品对于观众来说太陌生了,他同样也难以接受。所以,创作出一件吸引人的作品,难就难在如何在这两点上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尺度。这需要大家深入思考。

我国传统书画理论里有一个词叫做“熟后生”,雕塑艺术可能也存在这个问题。本次展出的一些作品,“熟”的感觉过了一点,而“生涩”的感觉少了一点。当然,“生”与“熟”的含义可以从很多方面展开论述。但简单地说,作品还是要保持一种将要完成而未完成的感觉更好,这也是一种“生”。王朝文先生在论及艺术创作时曾说“不到顶点”,其中也包含这样的意思。留有余地,也是尊重观众的审美想象力,让观众用自己的想象去最终“完成”作品。

主题性创作应突显生命力

本次展览的主题用意还是在塑造历史。塑造历史,就要求创作者是拥有历史意识、具备人文价值思考的人。如果艺术家自己没有这方面的修养,或者说在这方面的认识不够深入,在创作时思想就会表现出狭窄的特征,最终也就无法塑造历史,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冲突。也就是说,今天我们尝试创作一个历史重大题材的时候,日趋个人化的创作与主题性创作之间有一个平衡问题。我认为只有将自己的感觉与创作主题有一个很好的结合,才会可能出现一件优秀的创作。因此关于本次展览中的作品,我整体的感觉还是不太能够表现出生命的强力。我们是塑造历史、铸造历史,历史本身应该是宏大的,不应该是纤细、脆弱的。在形体结构和造型空间上,应该追求宏大、直接的感觉。作为艺术家,我们不具备这样的思考和认识,就没有办法用雕塑铸造一个历史,遑论铸造永恒的历史。今天我们进行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寻求的是精神上的内在连接,通过雕塑发展出新的语言。我们能不能创造一种“新雕塑”,能够对接转化,我觉得还是值得继续深入探究的。同时,我们的雕塑作品在追求“纪念碑式”的宏大时,还要有更强的象征性和精神性,而不能掉入一个具体的情节刻画。很多时候这种刻画就变得很写实,丧失了精神的象征性。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