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趣闻 > 隽永醇厚!精美的楚国玉器(组图)

隽永醇厚!精美的楚国玉器(组图)

2018-06-13 11:13 文章来源:史前文明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图四

“S”形龙纹玉佩,1件,青玉质。残长14.1厘米,高8.5厘米,厚0.5厘米。1987年长沙市五里牌八一路小学1号墓出土。体形较大。顶端中部有一圆形镂孔,当为穿系孔。龙首及颈部上扬,贴于龙身。龙尾残缺,但残缺部分仍能表现其粗大上扬,一足屈伏在地,一足向上内卷。龙耳轮廊阴线刻划,边缘琢弦纹,龙身饰浮雕谷纹。(图四)

上述四件战国玉佩,均出自楚墓中,从器型到纹饰都具有典型的战国风格,尤其是楚国风格,属于战国玉器中的典型器,为我们揭示战国玉器的特征提供了参考。

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格局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在思想艺术上亦有“百家争鸣”的态势,这些对玉器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一时期,除了玉器品种有所增加外,玉器的纹饰也是种类繁多,主要流行的有云纹、蒲纹、谷纹、涡纹、龙凤纹、螭虎纹以及组合纹等。战国时期,玉璧上首次出现组合纹饰,这种纹饰多数为双身兽面纹和谷纹组合,两组纹饰之间用绳索纹作纹间隔。谷纹则是战国后期比较盛行的一种纹饰,战国初期谷纹承袭春秋风格,但形体略小,乳突有扎手感觉,底部有突出“芽弯”,排列密集均匀。战国中期谷纹乳突矮扁,手感圆滑,排列略显疏稀。战国后期谷纹多阴线刻,线纹飘逸,线形流利,手感平润。谷纹常与涡纹、卧蚕纹异名同称。

战国玉器不仅在造型、纹饰上体现了整体艺术美,而且技术更加精细,并多以镂空、浅浮雕的技法、巧妙的构思和独特的造型见长。同时在雕琢技法上也有新的特色和突破,这其中就包括“青丝”线雕技术和镂雕技术等。上述四件战国玉佩就是两种雕琢技法的最佳表现体,其中璜形龙凤纹玉佩采用的就是镂雕技术,此技术在战国时期得到普遍使用,镂雕处布局繁密,图形多样,边缘犀利规整,做工精细。另外三件玉佩采用的则是“青丝”线雕技术,这是一种战国中晚期出现的细如青丝的线条,变幻多端的谷纹是其主要的表现方式,遒劲流漓,纵横交错,游刃有余,纹丝不乱,成为战国时期最为精采的线纹装饰。

战国时期的玉器发展有其较为一致的规律,但是不同国家之间还是有着细微的差距,尤以中原各国与楚国之间最甚,这主要源于两者之间思想意识的差别。战国时期的中原各国将龙的崇拜提高到政治高度,而处于“蛮夷之地”的楚国则反其道而行,将崇凤意识加以强化,这是其政治扩张的需要。思想意识上的变化,必然导致玉器上龙凤形象、地位及数量的变化。文中所列举的四件玉佩中,龙的形象多为回首顾盼状,而凤则有种强势的感觉,作振翅高飞状,这便是楚人崇凤思想常用的表现手段。

战国时期,楚地玉器造型变得舒展,并且动感十足,这主要体现在晚期呈龙凤造型的玉器上,龙、凤的形象一般是张口挺胸,大幅度的扭曲,看起来生动活泼。战国时期动物造型的雕琢突破了商周时期的庄严、规矩的手法,集中表现了动物的神韵和动态,使动物栩栩如生,使玉器更富有灵性。纹饰方面,楚地玉器纹饰繁缛,一般会在空隙地方加刻掏索纹或简化的一字形掏索纹,另外也有加填阴刻网格纹。楚地龙纹一般呈奇数或是杂乱分布,不对称并缺乏一致性。战国楚人浪漫主义气息浓重,不墨守陈规,他们不甘于一些传统纹饰的束缚,发挥聪明才智创造了一些特殊纹样,如三联谷纹、S形纹等,这在其他地区比较少见,也是楚式玉器的重要特点。

楚人对玉的认知是有有个逐步渐进的过程。春秋中后期,楚国已经有专门治理和掌管玉的官员——玉尹。1987年荆门包山楚墓出土了大批竹简,竹简记载楚国设有玉府,专门管理和制造玉。除此之外,《韩非子》中也有相应记载。楚人对玉的认知程度不断提升,进而玉越来越多的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这在楚墓考古发现中便可印证。玉器在楚人的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到王公贵族祭祀的礼器用玉、小到平民的日常用玉,玉器成为不可缺的一种物品。楚人的生活也因玉器的存在而变得丰富多彩,精神生活得到满足,而楚人的创新精神、开拓进取精神也在玉器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展现。

战国时期佩玉之风盛行。无论从艺术上还是技术的角度去看它们,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一时期的佩玉,在材质的选择上,更加倾向于使用和田玉,因为其玉质温润光泽,并多半以青白色为主;雕琢技法上,多将过去单纯的阴线刻与隐起、平凸和镂空等啄法穿插运用,表现出灵活多样的技法特点,所刻线条挺拔流畅;装饰纹样上,主要以龙凤纹为主,并且多是以组合形式出现,文中所介绍的几件玉佩便是最好的例子。

总之,战国玉器尤其是佩玉在我国玉器史上享有十分特殊的地位,无论在思想观念、设计构思方面,还是在艺术表现的手段和技术等方面都获得了重要的发展。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是一个刚刚摆脱了种种制约并走向自觉的时代,它为后世玉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苒若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