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国际雕塑艺术节如何凸显在地性?(组图)

国际雕塑艺术节如何凸显在地性?(组图)

2018-07-16 11:02 文章来源:新浪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640_副本

中国当代艺术界的展览呈现方式,从宏观上来说,近几年来发生了一些转向:由艺术双年展、三年展、艺术节等国际普遍流行的展览规制慢慢向艺术介入公共场域转变,譬如雕塑、装置大地艺术节等更微观的方式转变。

如果说艺术双年展等形式规制承担了更多艺术谱系的梳理、学术整理、艺术传播与交流的功能,包括大家熟知的上海双年展、成都双年展、广州三年展、银川双年展等,以成都双年展为例,在2011年提出的主题“溪山清远”,就是尝试分析当代艺术创作向传统艺术吸收、借鉴精华的有效梳理;那么,大地艺术节、雕塑节等艺术介入公共场域的方式则更多的是艺术系统内部对于自身逻辑体系的一次突破性尝试,这几种方式有别于前者最主要的一点是“在地性”,它要求艺术家呈现的艺术作品是与在地的自然、人文、社会、历史等景观发生视觉语言、内在逻辑上的关联。

创建于2000年的日本越后妻有国际大地艺术节,经过近20年的持续性建构,已经具备了国际影响力,在总监北川富郎的努力下,已然成为国际性大地艺术节,它集合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通过在地艺术的形式,利用当地的水资源、梯田资源、雪资源、废弃的村舍资源、特定的民俗资源创作艺术品,使得越后妻有重新焕发了生机。

所有这些,一个明显的共同表征即是强调“在地性”,换句话说,艺术家创作的灵感、素材甚至是描述方式要符合在地的“景观现实”,要与在地的自然、人文、风俗乃至村民发生互动,艺术家根据固有的艺术理念与语言风格,穿越时空的羁绊,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作品。实际上,艺术的魅力如何重新被激活,是艺术界近年来着重思考的话题。对于艺术家而言,艺术现实使得他们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场域、新的物质性/精神性载体去再演绎当代艺术的可能性,无疑,蕴含着巨大可能性、曾经被忽视的乡土、古城具有了巨大的优势,它促使艺术家抛弃以往的艺术创作经验,在新的语境面前,重新思考艺术所指的有效性。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345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