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当“毕加索”遇上“城隍庙”(组图)

当“毕加索”遇上“城隍庙”(组图)

2018-08-29 10:36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铭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张仃自画像

张仃治学严谨,坚持真理,诲人不倦,积极提携扶植新人。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建院五十周年之际,他捐资设立奖学金,以激励青年学子健康成长,为美术学院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7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张仃涉猎的艺术门类非常广泛,但不管从事哪一门艺术,他都主张要有关注世界、关注人类、关注国家民族命运的胸怀与担当,并致力于创造出一大批无愧于时代、具有高尚情操的经典艺术作品。而这种胸怀与担当,一直与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同理同向。

胆识

在坚守民族文化自信与讴歌真善美的同时,张仃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早在1954年,他就同李可染、罗铭尝试水墨画写生,并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传统中国画同样具有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强大生命力。由此,他们推动了中国山水画的创新进程,被誉为“中国画革新的里程碑”。

晚年的张仃多以焦墨作山水画,表现出了巨大的创新能力,呈现出了鲜明的个人风格。他既发展了西方写生再现实景的方法,又延续了中国山水写意造境的传统,开拓了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空间。

2002年,文化部授予张仃造型艺术终身杰出成就奖,彰显了他对中国美术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

清人王泽弘在评价程邃的画时曾说:“润含春雨,干裂秋风。”其实,“润含春雨”与“干裂秋风”是矛盾组合体,在客观上是相互对立的,但在艺术表现上,两者的关系又是辩证的。作为艺术家,就是要把两者统一起来,做到“视若枯燥,意极华滋”之境。

“浑厚华滋”是指笔墨的厚重和力量感,也正是张仃焦墨山水画艺术风格所要追求的目标,这是其一。其二,张仃的笔墨语言主要来自于写生。

就笔墨而言,焦墨在中国画领域,发展的路子很窄,但张仃仍坚持用这一局限性极大的墨法来创作山水画,变局限为有限,变短处为长处,从而达到了笔墨淋漓、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他从传统中发掘,从生活中充实,赋予焦墨这一绘画语言新的力量、新的活力、新的生命。

由此看来,我们不得不佩服张仃的勇气和胆识。

清初四画僧之一的弘仁(出家后号渐江),擅画山水,初学宋人,后师法萧云从、倪瓒,笔法沉厚雄奇,笔简意繁。倪瓒则是“元四家”之一。倪瓒率直,弘仁若简若疏,他们的艺术风格都在整个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影响深远。

对于张仃而言,学习传统,齐白石、黄宾虹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黄宾虹山水画的艺术风格,又与弘仁、程邃、倪瓒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张仃的笔墨中,所呈现的视觉语言则是倪瓒、黄宾虹、弘仁等名家的综合体。

张仃的焦墨山水,多为“写生”状态,目的是让作品避免概念化与雷同化,把大自然瞬息变化之态尽收笔底。这种“写生”状态,与古人、今人甚至自己相比,都有所不同。因此,不管学谁,首先要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

同为焦墨山水的艺术风格,程邃是渴笔淡墨、黄宾虹是重在写意,而张仃则突出写实,但他的写实有别于西方的素描。因为在处理画面笔墨关系时,张仃是主观的,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同样显现出自身的“看家本领”。

张仃善于理顺画面中黑白灰的关系,在他的画作中,最黑处与最亮处尤为突出,并不是黑不黑、白不白,把画“画死”“画闷”。特别是他焦墨中的灰色,多为飞白,通体透气,韵味无穷。

所以说,张仃绝不是拿毛笔画素描。他把自然物象化为笔墨语言,发挥自家“乱炖”的独特优势,着力凸显点与线的营造方式,使之“得心源”。而呈现在画家笔下的点与线,不是传统的再现,而是自家笔墨与“师造化”综合后的结果。因此,与其说张仃笔下的点与线是自然物象的表达,不如说是他本人主观情感的真实流露。

张仃之所以选择焦墨艺术,以黑、白、灰的色彩构成来描绘多姿多彩的世界,源于他胸有大义,心系国家和人民,同时也折射出一位饱经风霜的画者贡献多、磨难多、经历更多的个性与情怀,可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是一种审美境界的高扬,是高尚清纯的精神追求。正如元代水墨画家王冕在其《墨梅》题画诗中所云:“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总之,张仃在绘画艺术上的探索、变革、出新,与他深厚的学养以及广泛的涉猎密不可分。在漫画、宣传画、中国画、书法、工艺美术、装饰艺术、公共艺术、艺术理论等诸多领域,他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领悟。

经历了70余载的艺术风雨,张仃见证了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与变迁,无论在哪个历史时期,他都引领着先进文化艺术思想,开一代艺术新风。同样,张仃知行合一的人格魅力,也彰显出中国文化人的格局与风骨。

面对“毕加索加城隍庙”这样的戏称,张仃也曾经以一句看似玩笑的话来回应:“一手伸向毕加索,一手伸向城隍庙。”话虽幽默,却也意义深远,让人回味无穷。

学人小传

张仃,原名贯(冠)成,字豁然,号它山,1917年生,辽宁黑山县芳山镇人。在7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他跨越漫画、宣传画、实用美术、艺术设计、展示设计、舞台美术、动画电影、装饰绘画、壁画、中国画、书法、艺术批评、艺术理论、美术教育等诸多门类,以丰沛的艺术激情与超常的艺术能量,成为解读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先驱。张仃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书记、中国美协常务理事、中国美协壁画艺委会主任、中国文联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中国黄宾虹研究会会长等职。曾负责设计动画片《哪吒闹海》,为首都机场创作巨幅壁画《哪吒闹海》。焦墨国画代表作品有《巨木赞》《蜀江碧》等。出版《张仃水墨山水写生》《张仃焦墨山水》《张仃画室》等多部画集。2010年2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