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趣闻 > 书画中不可少的“宝石”(组图)

书画中不可少的“宝石”(组图)

2018-09-17 09:18 文章来源:艺周刊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紫檀冻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自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遗存而逐渐为人们所认识。“非物质”是相对“物质”而言的,与古建筑、遗址、文物这些实体、实物、可触的遗产类型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突出特征是通过口头和行为技艺传承。然而,对“非物质”的强调不是否定“物质”,各种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要靠表演、制作它们的人和一定的乐器、道具以及具体的表演、制作过程这些物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才能呈现出来。

因此,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彼此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非物质因素保证了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物质因素也是技艺得以体现、传承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世界遗产保护的两个重要原则,对物质遗产中“精神与感受”和非物质遗产中“材料与物质”等的重视,都说明要全面地看待每种文化遗产的有形和无形价值。

中国人的石头情结

2009年中国篆刻艺术被联合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篆刻艺术发展历史悠久,集文字、书法、绘画、雕刻、印材于一体,是一门以小见大的综合性的传统艺术。强调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是突出了篆刻技艺通过人传承的特点,但是印石本身所具有的美感,以及篆刻家依托于石料因材制印,结合材料所发展出的整体性的技艺和审美追求,都是篆刻所不可或缺的物质因素。

中国人自古对美石、奇石情有独钟,上古传说女娲炼石补苍天,良渚先民以玉石为材,刻绘出宗教、信仰和文明的世界。春秋时代已有赏石藏石的文献记载。中国人不仅把美石视为山川灵气之结晶,更加以审美投射,赋予其诸多文学化和艺术化的想象和赞美。

中国最早的玺印印材主要为铜、牙和玉,印面出自古代制印工匠之手,或铸或凿,不特意追求风格,但却朴实率真,充满了灵巧的艺术智慧。唐宋以后文人开始参与篆印活动,一些具有文学意味的斋馆别号印体现了文人的心性修养。明代是中国篆刻艺术的转折期,主要原因就是印材从原来的铜、牙、玉改为花乳石一类,使文人能够自己奏刀治印,印材的改变推促了篆刻艺术的发展。明代文彭以前多使用牙章,请人代刻,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买下两筐青田灯光冻石,自己试作印,发现软硬适中,于是便弃牙就石。青田石等花乳石成为篆刻用材后,文人能亲自参与镌刻,他们一方面总结历代玺印成就并加以创新,大大促进了篆刻技艺的发展丰富,另一方面将诗句等文学因素入印,在实用性外提升了篆刻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因此印石材料的变化对篆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明清以降,篆刻与绘画、诗词、书法结为一体,诗书画印四全成为文人艺术追求的至高标准。

责任编辑:苒若
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