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早期佛教造像也在中印度至长江流域传播(组图)

早期佛教造像也在中印度至长江流域传播(组图)

2018-11-14 11:20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阮荣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憍赏弥出土迦腻色伽83年铭的佛坐像憍赏弥出土迦腻色伽83年铭的佛坐像 

在憍赏弥出土的三件同为迦腻色伽83年铭(即公元161年)的佛坐像,三尊造像均为U字通肩衣残像。国外学者研究认为,此类U字通肩形式,主要流行于公元二世纪,与前列二世纪前期作品比较,有几十年的时代风格差别,因此认为这是由于佛像制作于秣菟罗,运往憍赏弥以后雕刻铭文所致。

本人认为,佛像制作于秣菟罗运往憍赏弥进行题刻也是可能的,因为佛在世时,这里是优填王的憍赏弥国,因优填王造像的影响,这种造像形式延续是很正常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佛教造像的兴起与优填王造像在当时的影响密切相关,中国四川早期佛像均受到这一时期佛像的影响。

2、优填王造像及其影响

优填王造像传说对中国产生巨大影响,最为人所知的即是东汉明帝遣使求法的故事。永平10年即公元67年,此时印度佛像尚未出现,在袁宏《后汉纪》、范晔《后汉书》中,只提到汉明帝遣使求法。优填王释迦倚像之事,就《增一阿含经》的造像故事,当是在盛行佛像崇拜后才形成的。有据可考的优填王造像传入中国的记载是贞观19年(645年)玄奘西行带回的七件佛像。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印度憍赏弥地区造像中尚未见有类似龙门石窟70余尊优填王造像者。“优填王造像”与秣菟罗出土的贵霜第二代国王阎膏珍纪念像十分接近。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