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趣闻 > 双鱼铜洗:国宝级的“洗脸盆”在东汉十分流行(图)

双鱼铜洗:国宝级的“洗脸盆”在东汉十分流行(图)

2018-11-28 10:34 文章来源:封面新闻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双鱼铜洗双鱼铜洗

在成都博物馆新展“双城记”上,一走进展厅,显眼的展柜里摆放着一个硕大的青铜器,乍一看,像极了一口火锅。看了展签上的文字介绍才知道,这件东汉建初四年朱提造作双鱼铜洗,是古代盥洗用的青铜器,还是个国家一级文物。

汉代贵族流行用铜洗

古人对洗手的细节非常讲究,先秦时期,贵族洗手称为“沃盥”。古人洗手极具仪式感,至少需要两人服侍,一人缓缓浇水,一人手持铜洗接水,主人在中间洗手。

铜洗最早出现于战国晚期,汉代最为流行。尽管汉代的洗手仪式已经简化,但铜洗依然是贵族的专利。生活在汉代,不同等级的人使用的盥洗用具的材质大不相同。铜器仍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铜洗只能是上流社会的人的专宠,普通百姓一般用的只是木洗、陶洗。

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分为形成期、鼎盛期和转变期三大阶段。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制作使用进入巅峰,成为“礼”的象征,通常与等级、礼制、祭祀、战争等关键词关联。从战国末年到秦汉末年,经过数百年的战火连天,以及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深刻改革,汉代就已礼崩乐坏。加之铁制品广泛使用,导致青铜器的地位江河日下,走下神坛成为生活用品。而到了东汉末年,陶瓷器制造业空前繁荣,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又将青铜器皿从生活中逐渐排挤出去。

值得一提的是,这件重达4.7千克的铜洗,内部铭文两侧饰镜面对称双鱼图案,故称“双鱼铜洗”。这件铜洗保存完好、制作工艺精良,表面虽然被氧化锈蚀,但保存基本完好,工匠仅用简单的线条就勾勒出鱼身、鳞、鳍等,特别是鱼嘴旁边的水波纹,如果装满水的话,从上俯视鱼就仿佛在水中游动,双鱼栩栩如生。鱼,多子也,寓意享尽鱼水之欢、多子多福。这件双鱼铜洗,还蕴藏着吉祥有余的美好祝愿。

丝绸之路的交流印证

1988年6月,这件双鱼铜洗出土于宜宾市翠屏区南广镇姚家嘴临河公路旁的崖墓里。熟谙宜宾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个地方是南广河汇入长江的入河口。南广镇曾是宜宾重要的水陆码头,是南向出川入滇的重要通道节点。

铜洗内底铸有“建初四年朱提造作”八字隶书铭文,透露出的历史信息相当丰富。建初即东汉第三个皇帝刘炟的年号,刘炟是个提倡儒学、注重农桑、励精图治的皇帝,与其父刘庄开创了“明章之治”。建初四年即公元79年,距今已有近2000年。

朱提(音:shūshí),先为山名,继为县名,再为郡名,后为银名(朱提银),这一名词在明清笔记小说中比比皆是。朱提是今天的云南昭通,古代著名的产铜地,早期云南文化的三大发祥地之一。朱提地处滇、川、黔三省结合部,素有“锁钥南滇、西蜀咽喉,东控黔西”之称,是进入云南的必经之路,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发达的农业经济、灿烂的青铜文化,特别是白铜的发明、闻名全国的朱提银,表明朱提地区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朱提成了物资交流集散地。

云南的铜洗为何来到了四川?原来自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后,朱提便成为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重要通道和“南丝绸之路”之要冲,朱提的银、铜等物品沿着西南丝绸之路运输到巴蜀或中原,大量先进的汉文化也沿着这条古道传入了朱提。频繁的商货往来运输、销售,加强了古代昭通地区与中原文化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关系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责任编辑:苒若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