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趣闻 > 掐丝珐琅器讲述“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之交融(组图)

掐丝珐琅器讲述“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之交融(组图)

2018-11-30 10:13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作者:王国良 尼松义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在博物馆林林种种的艺术瑰宝门类中,色彩绚丽的掐丝珐琅器可谓是最容易夺人眼球的艺术品类之一。正在石狮市博物馆举办的“丝路狮缘:故宫狮文化珍宝展”中,就有几件北京故宫旧藏明代掐丝珐琅器艺术珍品亮相,引来众多观众驻足欣赏。

据考古发现,珐琅器最早诞生于希腊,希腊普鲁斯岛出土的公元前12世纪的六枚戒指和双鹰权杖首,被公认为最原始的掐丝珐琅。到了公元前5—6世纪又曾烧造珐琅器;直到公元6世纪,希腊拜占廷的珐琅工艺逐渐发展,后至公元10—13世纪初,掐丝珐琅工艺极为兴盛。在12世纪,掐丝珐琅器由阿拉伯地区直接或间接传入我国。

据负责此次展览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宫廷部研究员周京南介绍,掐丝珐琅工艺原为“舶来”之物,应是元明之际中国工匠借鉴阿拉伯半岛的“大食窑”制作工艺并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据有关史料记载,13世纪下半叶,元蒙军队远征,横跨欧亚大陆入侵西亚,俘虏了大批有专业技能的工匠作为工奴输往后方,专为蒙古贵族生产豪华日用品。此时,阿拉伯地区流行华丽的金属胎珐琅制品。在这种情形下,烧造“大食窑器”的阿拉伯工匠带着烧造技术和主要原料来到中国。这些舶来品和烧制技术,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艺术土壤上,也很快就融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风格。明清时期珐琅工艺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明代御用监和清代造办处均设有专为皇家制作珐琅的作坊。于是,珐琅工艺在中国发展的时间虽不长,却很快地成熟起来,并形成自身的民族特色,一跃而成为宫廷工艺品之大类。

掐丝珐琅器随着朝代的更迭亦愈为丰富,遍布于紫禁城中的角角落落。据了解,北京故宫博物院现藏金属胎掐丝珐琅器四千余件,纷繁多彩,琳琅满目,自元明以迄晚清民国,各个时期的珐琅作品大备于此,从中可一览中国珐琅工艺盛衰发展之状况。值得一提的是,为配合展览主题中的“狮文化”元素,北京故宫专家组特地从数千件院藏掐丝珐琅器中,精选了四件彰显狮元素掐丝珐琅器参展,显示出北京故宫博物院对此次展览的重视,今分别介绍如下:

 图1图1

图2图2

明代景泰款掐丝珐琅狮戏球纹碗(图1),口径22、高9.7厘米。铜胎,镀金,通体天蓝色珐琅釉做地色,碗外壁围绕卷草勾莲纹,内外口边白釉地饰二方连续各色梅花,碗近足处饰莲瓣纹。碗内中心为莲瓣开光,内有一条口衔莲花的飞龙,龙身点红、绿、蓝、白釉。内壁四周饰有四只狮子追戏彩球,红色飘带飞舞,祥云环绕。珐琅釉色和纹饰均为明代中期风格特点。外底中心偏右镌刻楷书“景泰年制”单行款(图2)。

责任编辑:苒若
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