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王进玉:艺术的边界和突围

王进玉:艺术的边界和突围

2018-12-04 11:53 文章来源:新浪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我始终觉得,既然认定是一门艺术,就理应有它最基本的边界和底线、内涵与外延,不能无原则、无休止地去所谓拓展和丰富,否则就完全没必要划分和界定不同的艺术门类及相关创作形式了。但是每一种门类及其形式,它们的边界和底线究竟在哪里,内涵与外延究竟如何把握、如何区分,这是不容易明确做到的,甚至说,只有在不断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总结中去逐渐清晰、完善对它们的认识,而且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语境下,还会随时出现新的情况和可能,产生新的认识,做出新的调整与再定义,并非一成不变。

比如书法,最开始就是一门实用艺术,到现在则变成了一门可供欣赏、收藏的纯粹艺术,实用性几乎不存在了,那么对书法的界定,它的历史价值与新的时代内涵是否需要重新赋予和注入,以及具体的创作手法、表达方式等,是否也都要有所相应调整或改变?这些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像近些年一直争论不休的现代书法,包括所谓的“丑书”“乱书”“盲书”“射墨”等诸多新品类、新形式、新花样,究竟算不算书法,有没有相应的艺术价值和创作意义?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但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并不是说所有的“现代书法”“丑书”“乱书”等都属于真正的书法范畴,只不过一般来讲,做为一种新的探索性的实践行为,丑书并非真正概念上的丑,而有着它自身的、内在的审美规律和创作特点,乱书也有乱书一定的理念、章法,只是我们很多时候被传统禁锢太久,还总会用老思维、老观念、旧规范、旧审美来打量、来评判,那么自然就会觉得不“美”,不“正宗”。而像所谓“射墨”“盲书”等行为,则脱离传统更远,用传统的那套理论完全解释不通,且处处有冲突,处处是问题。那么这个时候要怎么去看待?很显然需要有新的审美标准来衡量和品评,才会消除这种误解,解决认识上的错位问题。

再比如一些实验水墨、抽象水墨、新水墨等作品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他们中很多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根本就不用毛笔,材料中也只包含有传统的纸和墨,那么对于这类的作品,倘若还继续拿传统的笔法标准、单纯的水法、墨法标准来评判,显然不合适。务必要另立标准,打破固有的审美定势与相关思维理念,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实验艺术、新艺术等的发展和进步,也才更加符合当下多元化的诉求,否则便只会如坐井观天,陷在传统的漩涡中不能自拔。

此外,我们常常讲,笔墨当随时代,较真的人会说这个观点是错的,属于断章取义,石涛完整的那段话是“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真正的意思是反对笔墨当随时代,想表达的是如果笔墨当随时代,就会跟诗文一样,常常是一代不如一代,到后面就会像白开水一直煮,毫无味道可言了。石涛的这段话,放在农耕文明时代,站在传统文化审美的角度和层面来看,显然没有任何问题,但如今时代变了,而且是整个生产方式、生活状态、审美语境等的巨大变化,跟以往任何朝代、任何历史时期所完全不同,这是前人始料未及、意想不到的。尤其当2016年人工智能机器人战胜世界围棋冠军的那一刻,当2017年人工智能机器人能够写诗向专业杂志和报社投稿,并受到刊发邀请的那一刻,毫不夸张地讲,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和逐渐普及,对传统审美以及传统书画的创作将是颠覆性的,这绝非危言耸听,科技的力量实在难以想象,你想要的任何作品效果,在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完善的人工智能技术几乎都能够实现,而且大多时候会比一般传统派艺术家做得还要精彩、还要出色,这是科技所带来的现实改变。对传统书画家,特别对爱集古字、完全复古派的书画家来说,无疑是很危险的信号,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因此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务必具有创新意识、创造精神,而不是再像以往那样亦步亦趋、固步自封,以农耕时代的思维、审美和技法等来面对现代文明、科技时代下的相关题材创作,那样只会不合时宜,被时代所无情淘汰。所以现在讲笔墨当随时代这个观点,就不能再武断、轻易地予以否定了。

换句话说,在科技改变世界、改变生活的现实大背景下,务必要在观念、行为等上做出新的调整、大的转变,才有可能突围成功,才有可能得以新的生机与活力。(注:本文作者王进玉,知名青年学者、艺术评论家)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