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诺·瓦尔波特(1959年至今)
布鲁诺·瓦尔波特,《在时间的喧嚣中》(局部),坚果树木,2017
布鲁诺·瓦尔波特,《西尔维娅》,苹果木,2010
布鲁诺艺术生涯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一次次的个人邂逅,这一特点不仅决定了他的艺术方向,而且还有意无意地影响了他创造力的发展。第一次有助于形成他风格的邂逅实际上是一种非直接经历,那是几幅挂在他父母房屋墙上的艺术作品:他叔叔所绘的打猎场景的画作,对小时候的布鲁诺影响极大,虽然他叔叔很早就已去世。
还在上小学时,布鲁诺就开始精确地临摹这些图画,这也形成了他写实绘画的才能和追求完美主义的创作倾向。即使在这个阶段,这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就已明白,他所喜爱的不是二维图像,而是三维立体画面,尤其是木雕。
他在圣乌尔里希中学的老师维尔弗里德·塞诺纳(Wilfried Senoner)给了他很大的支持,使他决心成为一位雕刻家而不是木匠。在20世纪七十和八十年代,越来越多的富有创造力的年轻艺术家离开了这片狭窄的山谷,前往意大利其他地区或者奥地利和德国这些说德语的国家,去那里的艺术学院和志同道合的人们一起交流思想。
年轻的布鲁诺·瓦尔波特先是做了一段时间的传统木雕学徒,然后又在当地打了无数次雕刻圣徒的零工,随后便追随这一趋势,跟同是雕刻艺人的阿诺德·霍尔茨克内希特(Arnold Holzknecht)一起前往维也纳,带着心中对现代艺术的热爱,带着无限的憧憬,去追求自己的艺术生涯。
维也纳是奥地利首都和文化中心,那里丰富多彩的生活和生动、开放的场景吸引了众多年轻的艺术家。在20世纪八十年代,当格勒登的艺术家们还在为传统木雕人物形式所束缚时,自由雕刻却在大城市的艺术院校里大受欢迎。
人们当时所需要的,是那种扩展意义上的雕刻作品,如奥地利的弗朗茨·韦斯特(Franz West)的作品,或者同是奥地利人的埃尔文·沃尔姆(Erwin Wurm)一分钟雕刻。人们最爱说的一个词就是随性自然。一位画家是这样描述20世纪八十年代的艺术的:“我们感觉就像是摇滚歌手!我们四处挥舞着画笔,就像在舞台上弹吉他似的。”
然而,来自格勒登的年轻的木雕艺人雄心勃勃地把自己的绘画和雕刻作品交给维也纳艺术学院的教授们之后,却很少得到赏识。失望之余,他们离开了这座行为主义艺术大都市,前往德国南部的慕尼黑去碰运气。在慕尼黑,人们充满同情地接纳了他们,人们相信,他们的雕刻作品在不远的将来将会再次成为当代艺术的一部分。
瓦尔波特本人曾经说过,前往慕尼黑是他这一生最正确的一个决定,而且,他在慕尼黑艺术学院与汉斯·拉德纳(Hans Ladner)教授的邂逅同时也可看作是这位年轻学生艺术发展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章。
在慕尼黑,作为一个学徒,瓦尔波特在三年时间里都刻意避开造型艺术,专门学习抽象艺术,没有接触木雕,直到有一天他决定去雕刻一根未经加工的树干,才不再拒绝接受自己的艺术根源。在为期两个月的假期里,在一位年轻男模的帮助下,他创作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真人大小的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