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中国策展人的身份困境(组图)

中国策展人的身份困境(组图)

2019-01-02 10:46 文章来源:中国美术报  作者:王宇轩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策展人”作为一种称谓在当代艺术领域似乎代表着地位与话语权,在当今展览泛滥的艺术圈,国内“策展人”群体的规模也紧随展览数量的递增而日渐庞大,当该群体规模扩张到足以形成一个行业共同体时,各类“策展委员会”“策展人协会”乃至于“中国策展学”等概念便应运而生。

那么,“策展人”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是否已形成独立的职业身份?是否扮演着艺术生态中不可替代的角色?是否稳定产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从而足以构建起一门新学科?只需并不复杂的剖析,便可揭开其中存在的问题。

最简单的说,我们所谓的策展人在中国是一种职业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自1969年波尔尼美术馆馆长哈罗德·塞曼辞辞去职务,成为“策展机器”开始,西方诞生了“独立策展人”这一职业。独立策展人的概念虽然在1990年代后被引入中国,然而风起云涌的中国当代艺术圈并没有完整地吸收塞曼的思想,而是符合国情的让策展人的身份去适应艺术圈的各种需求。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展览海报中署名的策展人有美术馆馆长、画廊老板、美术学院院长、文艺机构官员、艺术史学者、艺术批评撰稿人、艺术媒体编辑、画家、商人、美术学院学生等等不同身份,而唯独缺少以“策展人”为第一身份、以策划展览谋生的职业化策展人。同样,于2015年成立的“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这一顶着策展人“国家队”光环的团体,其创会主任、副主任共11人中也没有出现“独立策展人”的身影。

以上提出的有关中国策展人群体的现象可以推导出两种可能性:第一,中国没有职业化策展人;第二,职业化策展人无法进入当今中国艺术界话语体系。国内策展人群体暴露出的问题和乱象便可由此引出。

针对上述第一种可能性,笔者曾听闻艺术圈人士扬言:“会打电话就能当策展人。”打电话并不是什么难事,何尝需要专业的艺术电话拨打者?此言将策展人的功能定义为联络者、组织者,即为展览方联系参展画家和作品、为艺术家安排展览场地。如此一来,策展人职业化似乎并无必要,只要你认识足够多画家,善于和各类美术馆、画廊打交道,那么你就能成为“称职”的策展人。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