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国际传播是一项复杂工程,主要涉及书法学、传播学、心理学三大领域,包容多文化与多学科的交叉。因此,书法国际传播不仅需要书法界同仁,也需要其他学科专家学者的深度协同合作。从传播学角度来看,中国书法国际传播包含了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
从横向上讲,书法植根于以汉民族为主的中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书法是从汉文化圈向中华文明圈再逐渐向外拓展和延伸。
1、就中华内部来讲,以汉民族为主体,书法逐渐从汉民族向中华其他少数民族传播。这种传播往往发生在两种情况,一是自上而下传播,国力强盛,汉民族扩张,中华一统加速,这使得“书同文”与汉化政策的推行得以长足进展。书法在政治和文化双重政策下,传入少数民族,实现了书法从汉民族到其他少数民族的传播。二是自下而上的传播,在南北方民族融合加速的情况下,先进的汉文化走向少数民族中进行传播。如东晋士族南渡把先进文化带到江左,南北朝时期,国家的动荡造成了文化人居无定所,四处迁徙,文化人的迁徙将先进文化带到偏远地区进行传播,被动形态下实现了文化传播。“三为亡国之人”的儒门世家颜之推、书法世家王氏家族中王褒,在战乱中入北,从而以一种不顺乎本心的方式进行了文化与书法的内部传播。
2、从中国与外部国家关系来看,书法首先是在汉文化圈的东亚、东南亚等原中国附属国进行传播。同样情况,国力强盛才能吸引四方来效,增强汉文化的穿透性。书法国际传播也是在这种情况发生发展。如,唐王朝的强盛吸引了包括日本、韩国在内的各国遣唐使学习中华文化和书法艺术。一个有力的证据是,盛唐时期,张旭与颜真卿师徒是在汉民族内部士大夫层面直接进行了书法传播,而张旭的再传徒孙韩方明则无意间成为中日书法传播史上的一代宗师。日本“三笔三迹”中最为突出者——空海和尚正是从韩方明得笔法,回国后将从韩方明学来的二王笔法传播到日本。另外,也正是在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时期,欧阳询书法才远播朝鲜半岛,二王笔法与颜氏书风才播散日本。这充分说明,国力强盛,文化繁荣,政策开放,是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的重要基础。由于东亚、东南亚国家或多或少受到汉文化影响,特别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拥有极广泛的书法受众群,中国书法在这些国家传播相对容易找到共同的话语场,这个话语场就是汉字文化学和中国古典美学。
3、中国书法在国外非汉文化圈国家的传播。这一层面主要是欧、美国家和西亚及非洲国家。中国书法在这些国家传播应当充分考虑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在一些国民甚至学者眼里,中国书法还停留在书写汉字的艺术这一认知层面上。这种认识,严重阻碍了中国书法的国际传播。我们需要改变对中国书法的狭隘认识,将书法的定义向国际化推进一步,即“中国书法不仅是书写汉字的艺术,而且它是人们用美丽的有旋律的线条表达心灵的艺术。”只有这样的认识,才会推动书法——如同音乐一样——在国际上进行无国界普及。